铸件皮下气孔产生原因总体汇总
精华0273
皮下气孔的产生,是铸造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工序操作不当的综合反应。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牵涉到每个人,每到工序,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1、含钛(Ti)、含铝(AI)高的原材料以及高合金钢、不锈钢等禁止使用。
2、锈蚀、氧化严重,油污、煤泥、废砂多的原材料,清理干净后使用。1、原材料装炉时,一定要紧实,尽量减少空间,以减少铁水吸气和氧化。
2、在每炉铁水熔化过程中,彻底清渣至少2-3次,并且,清渣后要及时覆盖聚渣和保温材料覆盖铁水,避免铁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吸气和氧化。3、熔化好的铁水,高温等待时间不超过10-15分钟,否则,铁水质量会严重恶化,成为“死水”。4、出铁温度不低于1540±10℃,出铁后,要及时除渣,同时覆盖聚渣保温剂,防止铁水降温和氧化。
1、使用前应经300-400℃烘烤,去除其吸附的水分和结晶水。 1、大、小包一定要烘干烘透,湿包禁止使用,严禁用铁水烫包代替烘干。
2、提高浇注温度,高温快浇。浇注原则:慢-快-慢。实践证明,浇注温度提高30-50℃,可使气孔发生率大大降低。浇注时要让铁水始终充满直浇道,中间不断流,以迅速建立铁水静压力,抵制界面气体侵入。3、小包铁水温度低于1350℃禁用,应回炉提温后使用。4、加强挡渣、蔽渣,及时清除氧化皮,防止其带入型腔。。
2、型砂透气性控制在130-180,湿压强度120-140KPa,紧实率35-38%,型砂表面硬度>90.5、每天混砂结束,要将多余型砂回收,并彻底清理和打扫混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