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基础知识分享

浅谈7Cr14铸钢淬火回火的形成和特质

精华0303

  显微组织从显微组织的角度分析7Cr14铸钢淬火和回火时组织的变化。为7Cr14铸钢在1040℃淬火后的淬火组织。7Cr14铸钢的淬火显微组织为断续的网状共晶体+马氏体+未溶二次碳化物。在共晶体附近有较多碳化物,心部较少。由于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侵蚀后都为白色,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出是否有残余孙宪进等:7Cr14耐热耐磨铸钢淬回火组织与性能铸钢回火硬度与回火温度关系淬火、510℃回火后,虽然从相结构上能得出有新的碳化物析出,但是从组织上是观察不到的。

  热处理工艺对7Cr14铸钢硬度的影响为7Cr14铸钢淬火、回火后硬度与回火温度的关系图。7Cr14铸钢经不同淬火、回火后有很强的抗回火稳定性,并出现了二次硬化现象。在450~510℃之间出现二次硬化峰。当回火温度进一步提高时,硬度急剧下降。在400~500℃回火时,一方面,Cr阻止C的扩散导致回火马氏体中含有较饱和的C;另一方面,Cr向M3C型碳化物转移,M3C型碳化物向M7C3,M23C6CPS1040℃淬火后的淬火组织,形成细小弥散的高碳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但是由于Cr是原位析出,弥散强化效果不大,残余奥氏体的量也不多,因此,二次硬化效果不明显。回火后期,由于M7C3型碳化物转变为M23C6型碳化物,碳化物的聚集长大,以及马氏体的固溶度下降,使得硬度急剧下降。

  虽然1040℃淬火、510℃回火后,7Cr14铸钢的硬度并不是最高,但却具有最佳的耐磨性。耐磨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还与其显微组织特征等因素有关。7Cr14铸钢经淬火后回火时,Cr的碳化物原位析出,属于“软”金属化合物质点,并且在500℃回火时粗化较快,虽然有二次硬化现象,但这主要是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转变产生的,内应力较大,因此韧性较差。所以,在淬火温度升高时,虽然硬度升高了,但耐磨损性能却变差了。

  增加进水氨氮质量浓度(40,60,80mg/L),氨氮降至零的时间均在4~5h.说明SBR反应器在水质小范围波动时,有良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采用分段函数对氨氮去除曲线进行拟合,发现氨氮的降解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曝气初期氨氮的降解速率明显地高于曝气中后期,在曝气的中后期,也就是氨氮自养硝化阶段,进水氨氮质量浓度越高,硝化菌在与异养菌竞争中越处于优势,硝化菌所占的比例越高,氨氮的去除速率也就越快。

  中温条件下控制pH值,能将一部分氨氮控制在亚硝化阶段,实现亚硝酸盐氮累积,而且温度越高,亚硝酸盐氮生成速率越快。根据这个结论淘汰硝化菌,将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化阶段,实现短程硝化。本实验进水氨氮浓度60mg/L下,控制温度30℃,运行了40个周期后,成功地实现了短程硝化。

举报
收藏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