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销售经验交流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之 - 经济环境

精华0188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社会购买力,而社会购买力又与居民的收支、储蓄和信贷以及物价等因素密切相关。一定时期内社会各方面用于购买产品(包括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即社会购买力)是构成市场的要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因素甚至比人口因素更为重要,因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影响社会购买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社会购买力是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函数。具体而言,购买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国民平均收入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以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的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人收入水平、就业率、消费结构、投资规模等,市场受此影响非常大。经济持续增长将使就业率提高,家庭收入增加,从而使个人消费支出增加,这就使市场机会增大。反之,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就会使个人收入受到抑制,个人购买力受阻,最终使消费市场萎缩。

小资料:

据国家统计局截至2009年底统计,我国2009年国民总收入是337 31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是335 35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5 188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以一年的国民收入总额除以总人口,即得该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例如,某些西方国家被称为发达国家,就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比较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2006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010美元,在世界的位次为第129位。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2) 消费者个人收入。消费者个人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的工资、红利、租金、退休金、馈赠等形式以及从其他来源处所获得的总收入。从国家收入中扣除企业上缴税金、未分配利润、社会安全支出、转移支出等,即得个人收入。个人收入的总和除以总人口,便是个人平均收入。各个地区的个人收入总额,可以用来衡量当地消费市场的容量。个人收入是影响社会购买力、市场规模大小以及消费者支出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扣除了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费用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如个人所得税等)之后的所得就是可支配的个人收入。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者支出的决定性因素。

在可支配的个人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来维护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以及支付必不可少的费用。只有在可支配收入中再减去消费者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和固定支出(如房租、保险费、分期付款、抵押借款等)后所余下的个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才是影响消费需求变化的最活跃的因素。对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品种而言,消费者是用个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部分来支付的。

(3) 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实际收入是影响实际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要区别“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别。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便减少,导致购买力下降;反之如果物价下跌,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有时,即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随着物价上涨而增长了,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货币收入增长率,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仍是减少的。因此,社会购买力的实现与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4) 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消费者的购买力还受到储蓄和信贷的直接影响。居民个人收入不可能全部用掉,总有一部分以各种形式储蓄起来,包括银行储蓄存款、债权、股票等。储蓄来源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因为它是一种推迟的、潜在的购买力。但在一定时期的储蓄多少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支出。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增加,则近期购买力和消费支出便减少;反之,如果储蓄减少,则近期购买力和消费支出便增加。

此外,消费者不仅可以以货币收入购买他们需要的商品,而且还可以用贷款来购买商品。所以消费者信贷能力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消费者信贷,就是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最常见的主要有各种形式的分期付款、信用卡、接揭贷款等。

(5) 消费支出模式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主要受消费者收入的影响。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用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支出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总支出变动的百分比,来作为衡量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指标。这个公式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或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简单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费用/总支出费用´100%

恩格尔定律还指出:①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称恩格尔系数下降。②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住宅建筑和家务经营的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③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教育等支出)和储蓄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上升。

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其消费支出的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决定了我国当前的支出模式依然以吃、穿等生活必需品为主;二是用于住房的购买和装潢布置上的开支大幅度增长;三是医疗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卫生保健方面的开支;四是用于子女上学、就业培训方面的开支上升较快;五是非物质性消费(如用于旅游、交通、娱乐性活动)开支增加;六是家庭电器化、灶具电气化、电话普及、家庭电脑的使用等导致相应开支的大幅度上升;七是用于储蓄、证券投资方面的比重增大。

(6) 其他因素。消费支出除了主要受消费者收入影响外,还受家庭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消费者家庭所在地以及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 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家庭生命周期处于不同阶段,其支出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一个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家庭,往往把收入用于购买电冰箱、家具、陈设品等耐用消费品;而在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收入预算会更多地用于食品、服装、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等到孩子自主之后,父母的大量可任意支配收入增加,其支出的重点又有可能偏重于医疗保健、旅游、购置奢侈品或储蓄等。

② 消费者家庭所在地。所在地不同的家庭用于住宅、交通、食品等方面的支出情况也有所不同,如住在中心城市的消费者和住在市郊的消费者相比,前者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较少,用于住宅方面的支出较多;而后者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较多,用于住宅方面的支出较少。

阅读材料: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例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例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在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的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例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由于分配领域的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来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来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 611元、12 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 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来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举报
收藏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