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环境显示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上,它不仅规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反映在国家的法规上,特别是有关经济的立法,它不仅规范企业的行为,而且会使消费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能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企业而言,政治法律环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
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一般具有动态的特点,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经济目标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这必然会对企业的营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①人口政策;②产业政策;③能源政策;④财政、金融货币政策。
2.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
相对于方针政策而言,法令法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的颁布,其目的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的意在维护市场运行秩序,保护正当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有的则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公平商业行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损害;有的是维护社会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等。
3.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为了维护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旨在影响立法、政策和舆论的各种社会团体。这一团体也被称为“压力集团”,对政府立法、执法和舆论导向有很大的影响力。政治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公众团体如中国消费者协会、企业家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残疾人协会等。这些团体通过影响国家立法、方针、政策、社会舆论等,对企业营销活动施加影响群众团体。
另外,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一国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体制,也是影响营销的重要环境因素。政治形势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性、社会治安、政府更迭、政策衔接、政府机构作风、政治透明度等。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整个经济运行的模式,是该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该国宏观政策制定和调整的依据。它由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组成。
【案例2-1】火烧“温州鞋”
2004年9月17日,“欧洲鞋都”——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
仅仅六天后的9月23日,当地又爆发了一次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连续发生的上述事件让在当地经营的温州鞋商感到不可思议,也引起了国际多方人士的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目前有各类制鞋企业两万多家,出口企业超过5000家,2003年全国制鞋总产量近7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3%,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以上,并处于主导地位,在资源、劳动力、价格等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鞋”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盟,其中美国市场占出口的50%以上。
在传统东方文化“财不外露”思想的影响下,华商在国外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管埋头赚钱而极少“参政”。这种低调的姿态刚开始还是可行的,但随着当地华商数量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的趋势,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海外华商必须学会组织起来,用团体力量去影响当地的政治生态,如有意识地去游说当地政府,从而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进一步指出,“如果海外华商能从这次事件中有所警醒,不再是一盘散沙,坏事也许可以由此变成好事”。
目前我国鞋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企业数量过多,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视行为。一方面,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产品,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系列的市场调查、分析等。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等问题,致使出口档次提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而中低档市场也已面临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出口企业不练内功,反而采取降价手段应对。一些新的出口企业为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另外,“外商招标”压价成风也使得鞋价无法提高。在广交会上,中国企业自相残杀、恶性竞争,而外商从中渔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如今中国的迅速崛起正给世界利益格局、市场格局和资源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形势下,也许这个问题更具价值、更值得探讨和反思。因为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思考题:
1.从本案例中如何认识对环境的分析在企业国际化营销中的作用?
2.你如何理解“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这句话的含义?
3.在反全球化现象存在的今天,对于我国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你有何建议来克服“劳动力优势”可能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