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首先是一个抗战起点的问题,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复杂的抗战史的问题。从历史的逻辑上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而七七事变则是抗战由局部而全面的转折点。或者说,九一八是抗战的起点,七七则是全国性抗战的起点。这里面实际暗含着一个标准的问题,亦即以国民政府参战作为抗战起点与否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连先生在北京写下“一十四年”之后,岛内有人认为他背离了国民党“八年抗战”史观、为大陆当局“十四年抗战”史观做了背书的原因。
抗战史中至今仍然有一个关于抗战领导权的争拗,这争拗的支持方和反对方意见相持不下,而双方不同观点的支撑点,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仅从技术角度看,相当程度上来自“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的分歧,来自抗战历史的复杂性。
根据国民党的史观,抗战当然要从七七事变起算。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时间里,国策的重心在于“攘外必先安内”,军力部署的重点在于“安内”,于日本则主要是靠外交手段。即便是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这些“最后关头”到来之后,国民政府其实还是心存一丝侥幸的,这从蒋公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庐山讲话以及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中都可以略见一斑。“不宣战、不断交”的考量,不仅国民政府有,日本人也有,彼此为什么都会有这样的考量,大家可以去翻史料查查看。吊诡的是,中日间的战争都打成那样了,直到日本投降日,日本也从未对华正式宣战;而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则是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此时离全面抗战爆发也已过去了四年。
中国的抗战史,应该放到背景更为广阔的世界史的范围内去看;不应简单化看待与简单化结论。正如“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个时间差问题一样,抗战领导权问题的争拗,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领导权争议问题。其中的复杂性在于,以蒋公为首的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其基础是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的形成,却又是中共方面主张并大力促成的。即便是郝柏村先生在日前致中共领导人的公开信中,论及抗战领导权的时候,也首先承认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起了很大作用”,承认了“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的贡献,非蒋先生个人的功业而已”。
抗战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对那段历史必须加以客观、公正、全面的看待和认识。任何偏颇的看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不起那“一十四年血泪史”,对不起长眠于地下的万千忠魂、冤魂。个人以为,在抗战史的问题上,党争、政争、意识形态之争可以暂且放下,可以用十年的时间,集国家之力、集海内外华人之力,搞出一部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能让全民族达成一些相对共识的抗战史才是正道。即便是各种分歧不能弥合,但在抗战这件事情,全民族还是应该达成一些共识为好,总不要等到抗战胜利八十年的时候,大家还在各说各话。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这话是对的,但不能在外人来灭你之前,我们自己先动手毁了自己。在抗战史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摒弃的是各种偏颇的看法,先把自己的心摆到中正持平的位置上。还好,起码在抗战胜利这一点上,少有人否认这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而这其实恰是“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一个重要基础。
PS.9月1日上午,习总会见连先生时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人民毅然奋起,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民族、阶级、地域,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连先生则指出:“对日抗战是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各族人民为自己的生存与自由、为国家的存续与主权,不畏艰苦、不计生死,奋勇抗击强敌。诚然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领导下正面战场,部署了一系列会战和大仗,深深重挫了日军;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毛泽东领导下敌后战场,有力牵制、歼击了日军和伪军。中华民族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获得了最后胜利。”
抗战抗了多少年?从宛平卢沟桥(七七)那儿算,是八年;从沈阳北大营(九一八)那儿算,是十四年。这六年,不仅仅是时间差,其意涵相当丰富,不可小觑。
8月31日,连战先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据中央社报道,连先生留下十四个字的题词,词曰“一十四年血泪史,赢得醒狮万世名”。“一十四年”统领的这十四个字,大陆舆论似乎没有太大反应,但岛内对此却颇有议论,因为事涉史观。www.njhxf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