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经历过多次农商主次关系的变更,要么重农轻商,要么重商轻农,而近十年来的中国,虽不说明显倾向于哪一边,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还是以经济为主的,因为农牧业、养殖业也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于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做赚不到钱的事情叫不务正业,没点身份地位叫碌碌无为。或许还可以说的是,政治差不多也摆在和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公务员在成为一种职业的同时还维持着国内主体经济的稳定。
2、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至少从我懂事以来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从来没有一门课叫做“修身”,中学的时候还是有门课叫“思想与政治”的,可后面加上了“政治”。今时今日若有人提“修身”两个字还会被嗤之以鼻。什么年代了,修身养性顶多就是心态好点,能当饭吃么?可能也有人想过,如果大家都是好人,这个世界会踏实起来,但现实是周围都在唯利是图,一个人好有什么用?
3、既然大家都认为赚钱是正途,那我们是否应该向伟大的企业家们看齐?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通篇都在写怎么做人的大道理,国内没几个人看。马云全国到处讲理想讲信念,被大家戏称为马大忽悠。“感恩”两个字出现频率最多的不是宗教而是培训行业,传统国学被当成个人兴趣....等等等等。
这是个能力至上的世界
以上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三种现象。能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就是:这是个能力至上的世界。读书要有能力才能考上大学,毕业后要有能力才能找到好工作,上班要有能力才能获得老板赏识,创业要有能力才能得到更多资源支持。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哪怕什么事都不做,出去玩也要有能力才能交到有用的朋友。
人们不推崇有学问的人,称之为“说教先生”,因为如今文凭已经不具备说服力。人们不推崇含蓄内敛的人,称之为“闷葫芦一个”,因为如今个性不张扬不足以获得机遇。但凡我们所看到的所谓有“德行”之人,大都是装出来的,明着一套暗着一套,因此才出现私人培训业最为大义凛然的现象。中南大学校食堂有句标语: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在嘴上。可谓一语中的。
修身流于形式
我想,现在的人应该很难理解明代思想家吕新吾说的这句话: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之上者,首重人格,次为勇气,再者才是能力。
现在反过来了,先能力,后勇气,至于人格,基本流于形式了。我们经常在公共场合能看到类似“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痰纸一挥间,文明已丢完”等标语。在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之内,这种基本的涵养竟要靠标语来提醒。我也相信多数人都老实遵守了,但理由多在于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不遵守有些不好意思,一旦旁若无人的时候,该怎样还怎样——在没有找回实质意义上的价值体系之前,这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
“能力”和“自我修养”并无冲突
修身,即修养身心,具体含义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心地善良、单纯就说这个人修身不错了。仅仅是善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在现今这个能力至上的社会,连自己都养不活。
修身既然是个永恒的话题,就应该是通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的。“能力”和“自我修养”并无冲突,但两者存着先后关系。有好的自我修养和德行,可以让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相反就是遗祸社会。哪怕是对于个人来说,厚德才能载物,不是因为有好的德行而获得的物质享受,你总有一天会失去,即使一时运气好没有失去,这个问题也会遗留给你的下一代。关于这点,陈大惠老师在传统文化论坛讲座中叙述得尤其透彻。
我对自己定下的修身标准
怎么修身,我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概念,这应该是个比较大的课题,不是几篇文章能说完的,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我的修身还没入门,否则也不会罗里吧嗦、愤愤慨慨地写下上面那些话。在批评别人之前,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首先应做到管好自己。时刻审视自己,在对别人指指点点的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做得够好。
我对自己定下的修身标准是:在做好份内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做到每日一省,制定好每日应该反省哪些题目,还有剩余时间,可多读书,尤其多学习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德才兼备,是我现阶段修身的目的。希望喜爱我的读者们也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身处的这个太平年代背后并不太平,有很多过份不合理现象,但请不要着急,当老一辈靠饭局谈生意的企业家、靠送礼收礼的公务员都下台了,自然会轮到我们这些已做好充分准备的青年们塑造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