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以灵活的资源支撑灵活的战争

2020-09-01 18:2123080

    同向、技术同享、标准同轨、采购同仁是实现军地科研双赢的基础

  在最短时间内把最适合的物资投放到最适合的地点是敏捷动员的核心

  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关键是要提高国家发展规划军民融合的力度深度

  编者按

  “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剖析信息化战争形态演变的特点规律,以期在国防领域里实现民用效益的最优化和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实现国防效能的最大化,用灵活的资源支撑灵活的战争,在军用与民用的杠杆两端找到一个最佳的“黄金支点”,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溢出效应”,完成一种资源催生多种效能的“共赢式发展”。放眼世界各国军队,走军民融合式国防建设和发展之路既是共识更是大势。大潮奔涌之下,我们应如何拓展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本文从建立创新体系的特殊视角提供了启示。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之根,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市场”与“战场”之间构筑融合便捷的快车道,在军用与民用之间实现最佳的效益契合,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将边际成本减至最小。而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题中之义,而且为深化与拓展军民融合大业找到了抓手与支点。通过搭建军民互惠的科技开发共同体、架构辐射平战的敏捷动员体系、统领军地的高位协调机制,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军民创新活动,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互为资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科技开发共同体——

  军民互惠优势互补的闭环机制

  当今世界是科技大飞跃、大变革的时代。以科技引领军民融合,既是一条实现军民双赢、非走不可的发展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正在探索、实践的治国之道。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军民互惠优势互补的科技开发共同体,需着力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完成从战略规划、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到采购的优化配置,形成军民高技术相互共享和相互转化的闭环机制。

  规划同向。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军事变革的“领头羊”,十分注重在顶层设计层面推进军民融合。其一年一度的《国防授权法》和《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强调在国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方面,同国家经济、技术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关键技术共研,基础资源共用,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各种基础和成就,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技术同享。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没有军用与民用之分。步枪用来打兔子就是民用,用来打仗就是武器。用途是区别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分水岭。美国国防部近年甄选的国防关键技术与商务部列出的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重叠率在八成以上。美军95%的军事通信是在民用传真和电话网上进行的。把军地技术力量集中起来重点攻关,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资源合理配置,可以从整体上降低获取前沿技术的成本,缩短技术获取时间。

[nextpage]

  标准同轨。打破标准壁垒,实现军地技术标准的通用与统一,是世界各国军队推进军民融合的普遍做法。美国国防部在对3.5万项军用品规格和标准进行审查后,取消或修改了1.4万余项军用品标准,确定更多地使用统一的商业产品规格标准。日本前不久也将原采用的1.8万个军用标准简化了一半,实行军民标准“接轨”。

  采购同仁。面对军事需求这块“大蛋糕”,军队采购部门应充分演好“战略综合支点”的角色,担当“军民转化的枢纽,利益循环的中轴”的重任。只有在军品采购上一视同仁地对待非军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根本上消除采购差异与壁垒,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性。目前,美国90%以上的军品,都是从那些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的私人两栖企业采购。

  敏捷动员体系——

  辐射平战动若脱兔的快反机制

  最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从发现到摧毁目标的时间已大幅缩小。海湾战争按天计;科索沃战争按小时计;伊拉克战争,有的就按分钟计。敏捷打击,使适应敏捷战争的国家敏捷动员体系应运而生。

  美国敏捷动员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总量高达700万吨的消耗物资,从生产、采购到运输、分发,等于“将阿拉斯加全体居民家当搬到大洋彼岸”,如同“搬山”的保障供应既迅速敏捷,又井井有条。

  美国敏捷动员体系的显著特点是:统一掌控资源,统一调配资源,统一评估效能。把工业部门和战场需求统一起来,是战场和工业共同发挥作用的转型,以灵活的工业支撑灵活的战争,快速的工业支撑快速的战争,充分调用社会的最优资产以增强作战能力。

  敏捷动员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资源整合,快速、高效地执行动员活动的动员模式。它辐射平战、横跨军地,是军民融合在信息时代对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必然要求。构建敏捷动员系统的物理基础是网络集成,透过密如蛛网的社会网络系统,能够源源不断地激活各种潜在社会资源实时地为战争服务。从而在“以快吃慢”的信息化战场上,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最适合的物资投放到最适合的地点,把动员能力转化为作战实力的目标。

  敏捷动员体系从优化决策上要求“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尽可能比敌手快,“发现——构想——设计——研制”步步走在别人前面。特别在科研开发上,敏捷动员强调将高技术尽可能融入民用和国防工业中,在民间储备巨大的军事技术与人才,为战时军事能力成倍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nextpage]

  高位协调机制——

  统领军地俯瞰全局的战略平台

  如果把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比作一棵“大树”,承接雨露天华的科研共同体是“枝叶”,通达末梢神经的敏捷动员体系是“根茎”,统揽全局的高位协调机制无疑就是参天伟木的“主干”。

  事实证明,军民融合的实现,关键是要提高国家发展规划的军民融合度,核心是要建立和完善军地联通的高位协调机制。

  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就是要完善军民融合的宏观规划机制,将国防建设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划在体制上实现对接,在国家层面上形成共同发展目标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及必要的政策措施。应设立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建立各种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和定期沟通制度等,形成军地之间固定的沟通渠道、工作程序和协调机制,实现“军标”和“国标”的无缝衔接。

  建立高位协调机制,需要牢牢把握几个核心要素。首先是打破垄断,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以竞争机制为核心,营造开放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采购环境;其次是建立客观公正、科学评估的国家标准。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全面系统地论证未来到底需要发展什么装备,客观准确地评价研制方案、采购计划等满足需求的程度;再次是强化管理,形成高效透明的监督激励机制。采购方与承制方之间、竞争主体与采购方之间,应形成并构建公平公开、军地通用、奖惩并举、彼此制约的监督激励机制,既为开展竞争提供有效的活力,又可避免企业“趋利而忘军”的后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高位协调机制的建立,必将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军民融合,并不是把军事科研、生产、保障、人才培养等全部推向社会,对于一些独特的国防科研、人才培养,以及保密的产品和工艺等,还需要考虑军民融合的适宜度问题。

  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潮头,放眼国际风云际会,我们既要有“铸剑为犁”的智慧,又要有“铸犁为剑”的能力,更要有在“剑”与“犁”共同铸造的熔炉中实行“互熔和提纯”的国家意志,才能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