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走出去”分为三个层面 “一带一路”支招钢铁产能过剩

   2020-09-01 互联网cnzhuzao13520
核心提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近20年来首次下降,但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仍很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近20年来首次下降,但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仍很严重,进一步扩大至216.8亿元人民币,亏损企业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逾四成。

  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国有钢铁企业亦不能独善其身。财政部8月19日公布的国企利润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企利润下降2.3%,其中,钢铁行业由盈转亏。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那么,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的钢铁业,能否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危机?

  实现中国钢铁产能的全球化布局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一批”,被视为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指南。其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是“四个一批”重要的一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国家强调的“走出去”的重要方式。5月16日,国务院下发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精神,钢铁被作为重点行业之一,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重点合作。

  “一带一路”为困境中的钢铁业带来机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一带一路”对钢铁“走出去”的机遇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转移优势产业、解决钢材贸易争端、输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

  在资源开发方面,李新创指出,“一带一路”明确指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这将对开发这些国家的铁矿石资源带来机遇。另外,“一带一路”还将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这也将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铁矿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在转移优势产业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部分由中国投资,国内钢铁企业无疑会是首选。另外上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将带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会带来大量钢铁需求。

  解决钢材贸易争端方面,2014年涉及钢铁钢铁类产品的贸易摩擦全年累计27起,涉及金额达23.2亿美元。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除钢材直接出口外,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建设,将带动钢材间接出口。

  最后,在输出技术和装备方面,国内产能过剩,而且技术过关,借助“一带一路”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输出技术和装备。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金模网CEO罗百辉也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钢铁有大量的需求。随着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全球钢铁消费的新增长点。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支撑起我国钢材出口,并且,相当多国家进口同比增速超过50%,实现了在欧美反倾销大棒下的出口逆势增长,在罗百辉看来,“一带一路”下中国钢铁的国际产能合作,时间跨度上分为两个阶段,在较近的一个阶段,产品出口是重要形式。未来较远的一个阶段,随着沿线国家开始落实“进口替代”政策,产能转移是主流,我国企业将通过提前介入和当地企业进行联合生产,实现中国钢铁产能的全球化布局。

  钢铁“走出去”分为三个层面

  虽然“一带一路”对我国钢铁业而言意味着重要的市场机遇,但其对当前的钢铁业危机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辨析。

  一方面,钢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主要指的并不是把工厂、设备和人员简单迁移出去,更多指的是新建产能。

  “就像首钢搬迁,并不是把首钢简单地搬过去,而是在曹妃甸新建了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李新创说。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指出,除了一些个别案例,一般都是新建项目。“一方面是搬迁的费用比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是国内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去国外也未必行得通。所以更多是通过工程项目重新架构一个钢厂。”

  从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来看,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均属于扩大需求的方向。而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和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则属于缩减和淘汰产能的方向。

  因此,“一带一路”对国内钢铁业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扩大市场需求,对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则更多解决的是“增量部分”,而非“存量部分。”

  另一方面,对于“增量部分”的解决,也存在着诸多挑战。罗百辉指出,钢铁“走出去”分为三个层面:资源走出去、产品走出去和产能走出去。资源走出去方面,包括焦炭、铁矿石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企业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进行利益共享。

  产品走出去方面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00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到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达到了6265万吨。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9年时出口量曾一度跌至2460千万吨,但近几年又恢复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出口量已达到9738万吨。

  在产能走出去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李新创告诉记者,我国钢铁企业的海外之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没有停止,但总体特点是:单独工序钢铁项目多,全流程项目少,拟投资项目多,实施困难大,搁浅多。

  钢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着诸多风险。首先是政治风险。罗百辉指出,从“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看,基建、公共产品和服务等领域占据主流,很多项目由我国的国有企业参与,甚至占据主导,这就要求东道国要有高度的认可性和政策稳定性。

  其次是管理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和多宗教信仰,对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运营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海外项目投建阶段的土地、矿产、交通设施等主体和配套设施建设问题,运营阶段的税收缴纳、劳工纠纷等属地化管理问题,企业清算和退出机制的安排问题等,都在考验着中国企业的经验与智慧。

  最后是环保风险。从污染源看,存在着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污染”问题。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钢铁企业要重视废水、废渣的处理,并根据投建地的风向特征,解决好废气问题。另外,“一带一路”沿线法律环境发展不成熟,如果钢铁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很可能会陷入到复杂的环境纠纷之中。

  要注重合作与共赢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无疑是钢铁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必修课”。在罗百辉看来,钢铁企业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谨慎选择投资地。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机会,基本都属于“第三世界”,35个国家人均GDP仅3000美元,且有相当的国家仍有内战。因此,如果钢铁企业难以控制和化解当地潜在的风险,应该理性决定不投资。

  另外,钢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优先选择已与我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的相关国家,利用政府关系增加对东道国的责任约束。同时,可以利用项目投资契机,结合“一带一路”双边合作产业园的政策,推动所在国开辟专门园区,以对接我国产业投资政策。

  第二步是谨慎选择合作方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历史纠葛。同时,“一带一路”存在着多个大国的利益切割,包括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在中亚、南亚的势力范围,因此,需要加强研究,谨慎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国与国之间除了有贸易摩擦,产能合作亦有摩擦点。因此,钢铁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充分调研,看是否有商业生存空间。“钢铁企业的选址,要么靠近资源,如焦炭、煤炭,要么靠近电厂,要么靠近物流枢纽和港口。如果铁矿石、物流都没有,工人素质也不够的话,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地点。”

  另一方面,钢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应注重合作与共赢。“产能合作不是一推了之。”白明指出,第一,我们不能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输出给别的国家。“要知道,有些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比我们更高。”第二,我们可以进行合作和让利,把我们的盈利空间让给其他国家一些,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初期为了树立一些样板,我们甚至可以多做一些让利,让其他国家能够有赚头,纳入我们的产业链。”

  白明向记者强调,“所谓产业链的主导权,就是你只要进入我的全球产业链分工网络,就不能轻易离开。这个网的“俘获”能力很大,而且是互补的,共同发展的。国际产能合作,更多是中国经济的体外循环,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