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凯先生还收藏有几面汉代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美观,十分珍贵。
十几年前,席先生去嘉峪关收购古玩。那一趟甘肃之行,席先生唯一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一面汉代铜镜。此后几年,席先生几次去甘肃,从临夏等地又相继得到几面铜镜。
喜欢古代物品的席先生,十分珍视这些老古董,一直珍藏在玻璃柜子中,不舍得擦拭,害怕破坏包浆,影响古韵。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之后才出现了用铜做的镜子。在商代,铜镜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在春秋、战国和秦代,铜镜一般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而从汉朝开始,铜镜就慢慢地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的生活用具。”席先生介绍了铜镜的历史。
席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三面铜镜,一面蟠虺纹镜直径只有五厘米左右,背面的纹饰是一条三条腿的蟠虺,绕着镜钮翻腾飞舞,十分逼真;另一面镜子较大,直径有15厘米左右,镜子背面有4对鸟雀,镜钮外侧有一个矩形,称为鸟兽纹规矩镜;还有一面镜子最大,直径有18厘米左右,镜子背面的图案是星云纹,东南西北各有一“乳”,镜子外缘有十六个内向连弧纹,纽座为方形,称为星云纹草叶镜。
三面镜子都有一层的包浆,品相也都完好,但三面镜子颜色并不相同。席先生解释:“古代工匠在制造铜镜时,采用特殊表面处理工艺,使其表面形成富锡层,抛光后镜面呈白色略带灰黄色,随着含锡量的增加,颜色会由黄变白,不仅能让铜镜异常光亮,鉴人毫发,也会造成颜色上的差别。富锡层在空气中逐渐被氧化,表面会生成致密的透明膜,耐腐蚀性十分优良。只要这层膜不受破坏,就可以保护铜镜内部不受腐蚀,千年不锈。”
“西汉中叶后,汉朝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造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成为我国铜镜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圆规技术在铜镜铸造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铜镜的铸后加工更是采用了机械加工技术。而这些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借鉴了当时铸钱的制模技术。”席先生表示。
席先生说,汉代青铜器上,鸟兽、花草、锯齿等民间纹样大量出现,就连蟠螭等神话中的神兽,也都有了具象化的体现。这也证明,随着汉代经济的发展,铜镜逐渐走入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