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铸造网了解,日前出台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要主攻“五个重点领域”,其中有两个方面是针对强化“基础”提出的,一个是关键基础产品领域,有两个方面是针对强化“基础”提出的,一个是关键基础产品领域。抓“基础”仍被视为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一环。
关键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
轴承、齿轮、模具、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紧固件等都属于机械基础零部件,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键基础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可靠性等因素,也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关键。但当前我国的机械基础零部件的发展水平显然已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总体规划》提出要“通过3年努力,使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逐步扭转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共性基础技术亟待攻克
关键基础件依赖进口折射出我国基础技术的落后,而这也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开拓高端市场、打造知名品牌的根本原因之一。
基础工艺是基石
基础工艺是机械工业基础中的基础,我们知道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主要包括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基础工艺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实际上我国在铸锻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落后,很多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较少。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铸造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和先进铸造技术的推广力度,铸造技术向大型化、轻量化、精确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清洁化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只有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使我国高端装备得到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