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后的最后一根钢材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11020
核心提示:  9月22日早晨8点,重钢股份公司型钢厂棒材车间主任向过去一样走到车间门口陈旧的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了当

  9月22日早晨8点,重钢股份公司型钢厂棒材车间主任向过去一样走到车间门口陈旧的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了当天的生产日程表“2011年9月22日,一车间,热轧量510吨;二车间,742吨……”,今天,这是他最后一次在这里做这项工作。

  重庆钢铁股份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年前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38年西迁重庆,在重庆大渡口已经扎根73年,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条钢轨,就连国家体育场——鸟巢也能看到重钢钢材的身影,它见证了我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过程。

  这一天,7800亩的重钢老厂区真正地走进了历史,至此,重钢所有生产线都将告别主城,一些优质存量资产将搬迁至距离重庆主城2小时的长寿新产区继续使用,剩下的有价值的工业产物将被重庆工业博物馆收藏。

  9点50分,在棒材一车间,工作了30年的型钢厂轧钢工刘永安,准时在操作台前,最后一次按下了启动轧钢的按钮,接着机器开始自动运行。这时,他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功能,拍下了这最后一根钢材的轧钢过程,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

  “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虽然早就知道有关停的一天,但是还是有些不舍,而且最后一根钢材还是在自己工作的车间里产出。”一家三代都是重钢人的刘永安朴实地表达着自己对老厂区的感情。

  这时,车间里100多名不同工种的工人,每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最后一根钢材上。200多米的钢材从加热炉中顺着传送带缓慢地运了出来,渐渐抵达轧钢作业区,冷水与钢材接触时产生了巨大的蒸汽。5分钟后,轧钢作业完毕,厂区里鸣笛一分钟,随之响起了自发的掌声。

  几天前,得知重钢老厂区即将全面关停的消息,很多已经退休,甚至身在外地的老工人们都回来这里,最后一次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厂房。

  85岁的全国劳模黄荣昌回来了,虽然已经行动不便需人搀扶,但还是蹒跚地走到加热炉前,亲人为他拍下了一张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照片。78岁的四川省劳模季云中也回来了,看着即将被熄灭的加热炉,和所有的老员工一样,眼眶湿润,无以言表。

  “不破不立,重钢老厂区的全面关停和环保搬迁,是解决环保欠账的有效做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说。

  14年前,重庆直辖时,中央交办重庆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改造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作为重庆规模最大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改造的过程中首当其冲,也为今天重钢的新生埋下了伏笔。

  老厂区关停和搬迁将给重庆主城带来多大的好处?董林说,重钢老区每年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全市主城工业污染总量的50%;关停一个老区更是相当于关停了60个至100个中小企业;位于主城一环线的7800亩土地遗产,经过改造可以成为主城发展的新空间。

  73年前的搬迁,老重钢人是从战火的威胁中把庞大的设备辗转抢救运到重庆的。73年后的搬迁,今天的重钢人同样是忍着痛离开父辈们建设的这座钢城,为使重钢实现发展的第二次战略转移,也是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

  凤凰涅盘,浴火重生。6天前,重钢长寿新区3号高炉正式点火烘炉,标志着该厂区基本具备年产650万吨钢系统的生产能力,顺利完成了重钢环保搬迁一期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在73年历史的老厂区成为历史的时候,一座新的现代钢城已经拔地而起。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