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中排名第13位”、“太重世界最大的75立方米挖掘机即将投产”、“太重煤机的3000kW世界最大采煤机已出样机”、“2010年全国创新企业20强排名,太重居第10位。成为山西首家进入20强的企业。”……在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有关太重新产品、新技术的报道接连不断。
自1950年建厂至今,太重已创造了360多个国内外第一,累计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1000余种、两万多台(套)装备,产品销往欧洲、韩国、印度、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太重董事长岳普煜说,太重的起重设备、轧钢锻压设备、转炉倾动装置、油膜轴承、挖掘焦化设备不仅实现了替代进口,而且还全部实现了出口,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十一五”末,太重完成营业收入134.04亿元,比“十五”的44.7亿元,年均增长24.56%;利润由“十五”的1.08亿元增长到“十一五”8.04亿元,年均增长49.41%。2011年1~10月,太重完成营业收入122.346亿元,位列全国七大重机公司第一名(2010年排全国七大公司第二名),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等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荣誉。
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太重的跨越性发展呢?
理念决定发展新路径
太重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太重60多年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太重从国有大企业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时最大理念障碍是如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1982年,全厂亏损274万元,1983年新班子上任后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政策,提出知识分子同工人一样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改变了当时“臭老九”的状况。同时大胆启用了43名知识分子进入中层,占新提拔中层干部的84.3%。第二年,太重扭亏为盈,从上年亏损274万元转变为当年实现盈利360万元。
第二次理念转变是1999年后,新班子走马上任,当时阻碍企业发展的旧理念是营销吃“大锅饭”,企业有产能而吃不饱。为此太重提出了“变理念,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及“经销费用按经营额提成大包干”等办法,实行按劳取酬的新营销机制,各公司实行二级法人独立核标的经营机制。1999年太重完成年工业产值计划的114%,销售收入冲上6亿元,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新局面。
第三次转变是,新班子制定了《文化手册》,提出了“把太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现代化企业集团”,“提高四种能力、实现四个转变”,“高端化、国际化、成套化”等新愿景,新使命和新理念,使太重出现历史上跨越发展好势头。
从落实“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份”到“销售费用与经营额总承包”再到“永争第一”等,太重理念一次一次细化、创新和提升,为太重逐步走上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开辟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