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山西企业扎实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侧记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8940
核心提示:去年9月,在2011DVS国际焊接论坛中,面对上百位国际焊接技术专家和研究学者,一位中国小伙子自信地走上讲

    去年9月,在2011DVS国际焊接论坛中,面对上百位国际焊接技术专家和研究学者,一位中国小伙子自信地走上讲坛,发表了两篇焊接技术论文,赢得现场一片掌声。他就是来自中铝山西企业的电焊工常俊民。

    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国际焊接技师,再到走上国际焊接论坛发表论文演讲,每每谈到自己的技术成才之路,常俊民总是动情地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我的一切荣誉都属于我的企业!”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岗位成才赢得成绩和荣誉

    近年来,中铝山西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熊维平“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要有一流人才”的指示精神,以“人才强企”战略为指引,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工种的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培养和选拔技术能手参加国内各类技能大赛,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形成了“高、中、初”三级人才梯次发展格局。

    翻开山西企业技能人才档案,在国内各类技能大赛上取得的成绩璀璨夺目,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群星闪耀。

    2007年,在首届“中国铝业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中,常俊民夺得焊工第二名,畅耀军获得氢氧化铝制取工第四名;同年常俊民参加第七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比武大赛,荣获全国“工程焊接杯”奖杯和奖牌, 被授予“全国优秀焊工”称号,成为迄今为止有色金属行业唯一获此殊荣之人。

    2008年,袁明科参加“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大赛”,技压群雄夺得钳工第一名,陈学敏、苏波分别获得第四名和第七名;2009年“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大赛”,高华、冉仙平从134名分析化验工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九名和第十五名的好成绩;2010年,张延昆夺得“第四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大赛”维修电工比赛第二名,岳海银、解朝晖分获第四名和第十三名。

    2011年,中铝山西企业迎来参加国内技能大赛全面“丰收”的一年:杜辉夺得“第五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第一名、薛宏群获得第六名;李康军夺得“山西省首届装备制造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铆工第一名,王凯朝、王建伟、杨金刚分获铆工第三名和焊工二、三名;苏继忠获得“金川杯”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第三名、任万龙获第五名。

    与此同时,中铝山西企业多次捧回各类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和“最佳组织奖”奖杯,常俊民、袁明科、张延昆、杜辉、张朝晖等企业员工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有色行业技术能手”等称号。

    搭建成长平台 让员工成为“人才强企”战略的受益者

    “把培训作为员工最大的福利,让员工成为‘人才强企’战略的受益者”是山西企业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始终坚持的目标和方向。

    电焊工常俊民是企业实施“走出去”培训最早的受益者。2007年,为了提高企业电焊工的技能水平,厂工会选派常俊民和张朝晖到国内知名的焊培中心,师从金牌教练进行理论和实操学习,当年便在国内焊工技能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走出去”的同时,他们还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多次邀请国内电、钳、焊方面的专家和顶级教练来企业,对员工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和手把手的指导,“这让更多的员工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张延昆对此深有感触。

    在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同时,山西企业还致力于打造员工实训基地。2009年,按照国内最新模式,工会组织倡导组建了焊接研究培训中心,选用了国内先进的焊接设备,启用常俊民、张朝晖等一批具有国际焊接技师资质的员工为教练,聘请国内焊接方面的专家、教授和院士作指导。

    有了高规格的培训基地做后盾,广大员工如鱼得水,学习兴趣更浓,劲头更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技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发。2009年,在“运城市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企业派出第二梯队技术人才参赛,一举包揽了焊工比赛前三名,夺得钳工比赛第一名。同年,企业焊接研究培训中心被列为运城市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11年,该基地又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有付出就有回报。对于在国内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生产经营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企业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不但优先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而且还按照《关于落实先进人物奖励的规定》给予物质奖励。

    想学技术有平台,学好技术有出路。广大员工看到了“学技术有发展,强技能有前途,练本领有回报”,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多员工主动投入到学技能强素质的行列中来。

    “学技术强素质”

    引领企业时尚和价值追求

    捧回“铆工状元”的桂冠,李康军的同事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了不起。其实,能在大赛中力拔头筹,李康军绝非偶然。

    熟悉李康军的人都知道:“李康军有三宝,工具、书本和资料”。在李康军的工具箱里,除了绘图下料用的工具,还有薄的厚的、新的旧的一大摞的专业书,每本书里都被他密密麻麻的划了很多重点,也批注了很多学习体会。几年来,他自费数千元购买了上百本铆工专业书,偶尔出差或旅游也多逛书店,遇到重要内容,便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将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抄下来,回来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无论多忙,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哪怕只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觉得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

    像李康军这样爱学习、善学习、勤学习,如今在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更多的员工希望在技术成才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用掌握的技术技能回报企业。与李康军同场竞技取得铆工第三名的王凯朝讲述了他们备战技能大赛的故事。

    “备赛两个月,我和康军每天至少训练10小时,理论题做了4800多道,制作管锥结合件用去了25张钢板。”说到备赛情况,王凯朝记忆犹新:“每天都要裁剪钢板制作赛件,虽然训练单调枯燥,但是企业的关怀、鼓励和支持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增强了我们为企业争光的信心。”

    在一次次的精诚团结和高效运作中,山西企业将“赛前安排、赛中讲评、赛后总结”常规化,摸索出“培训安排,关键要早;培训练兵,关键要苦;理论实操,关键要多;比赛准备,关键要细;比赛现场,关键要准;赛后总结,关键要实”的成功做法,既丰富了参加国内技能大赛的经验,又对选手们扎实学技术、练本领形成了有效指导,在理念上引领选手们摘金夺银,屡争荣光。

    攻坚克难保驾护航

    技术人才担当主力军

    山西分公司检修分厂压容二班号称企业的“王牌”班,曾多次承担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山西省承包工人先锋号”、“中铝山西企业优秀班组”等20多项荣誉。常俊民、张朝晖、李康军等一批高技能人才就出自这个班组。

    2009年,山西分公司需大修两台法国进口的“焊接式板片换热器”。如果交由厂家修理,两台设备修理费至少得180万元,依靠自身力量修复,则可大幅降低检修费用。面对既无经验、又无图纸,且换热器不锈钢板片磨损处仅余一毫米,修复难度极大等困难,压容二班义无反顾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在常俊民、张朝晖等技术能手的带领下,他们设计制作出了专用打压工具,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一举修复了设备,节约修理费130余万元,结束了长期依赖厂家的被动局面。

    以高技能人才作支撑,依靠团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近年来,检修分厂多次组织技术骨干向社会承揽检修业务,实现了走出去创收增效,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技术人才不仅在攻坚克难中屡建奇功,在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中也同样大显身手。2011年6月,全国技术能手张延昆巡检至第一氧化铝厂BD—27D配电室附近时闻到一股焦糊味,直觉告诉他“配电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于是他立即奔向配电室,发现3段进线开关已经烧红。张延昆果断采取措施,拉掉变压器负荷开关,立即组织电气人员实施抢修,10个小时后,3段进线开关恢复正常运行。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几年来,张延昆还针对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设计制订了《电气故障快速诊断流程》和《电机更换确保稳定性细则》,提高了故障排查处理的准确性,主创了《沉降槽远程监控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实现了对现场和操作室两地间的同时监控,被企业评为创新项目。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企业已在各主要工种形成实力雄厚的技能人才团队,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多的人越来越崇尚技术尖子,越来越刻苦钻研技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铝山西企业扎实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将员工培训福利化、提升技能常态化,展作为、增实力、创效益、促发展,为企业降本增盈、创收增效、创先争优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在“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岗位竞赛”活动和“一专多能”目标的引领下,企业员工队伍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长,企业“人才强企”的战略思想越发展现出恒远持久的魅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