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质量堪忧

   2020-09-01 互联网黄国通6910
核心提示: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国suv市场热度不退的情况下,长安福特急于上市一款新车型很正常。但在翼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国suv市场热度不退的情况下,长安福特急于上市一款新车型很正常。但在翼虎“断轴门”频发之后,其在供应体系上所暴露出来的漏洞与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或许能为同行敲响警钟。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普遍采用“来图加工”的模式,即汽车厂商将产品数据和图样提供给供应商,后者按照图样进行生产制造。尤其是对于翼虎这样一款全球车型来说,在图纸一样的情况下,唯一的区别应该就在用料上。

  实际上,原材料的缺陷一直是引发召回事件的主因之一。

  随着中国车市竞争的日益加剧,控制整车成本是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为获得更多利润的首选动作。在中国市场上,相关合资车企为谋求利润在车型上进行各种减配,甚至偷工减料的新闻亦非常常见。

  而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在整车成本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厂商势必会降成本压力转移到零部件供应商身上,从而导致了部分供应商的偷工减料。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整车厂商为了降低车价赢得市场,不断地挤压零部件供应商的空间,如果持续发展下去,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堪忧。

  虽然有企业常号称自己的国产化率高达95%,但其实80%以上的部件都是所在国零部件厂跟着整车到国内做配套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本不算国产。纯国内的供应商很少,像一些车辆的镀铬条,简单的内饰配件等才是国内企业提供的。

  “协同研发”、“自主创新”,这一切对于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还显得遥不可及,尤其是在中国相当部分的关键原材料、原器件以及高端装备仍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下。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