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入厂时的苦练技术,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技术改进,再到现在的带好一支一线生产队伍,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先锋班数控铣工李晓亮,从一个单一的高级技师,走向了复合多元的“职业生涯”,靠的就是对航空事业的一腔赤诚与激情。同事们称他是集“技能型、创新性、奉献型、指导型、骨干型”于一身的“五型”班长。今年“五一”前夕,李晓亮被授予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班组兄弟们
称他“钢人”
李晓亮负责加工的零件大多是复杂程度高、精度要求高、材料难加工的大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每年仅超大型关键重要件就要加工上百件。近几年来,公司所有大型复杂结构件的首件生产加工几乎都出自他手,并且优良品率一直100%。每次遇到生产关键,李晓亮总是放弃休息,全程跟班,经常是几昼夜都睡不上几个小时。任务特别紧张时,他甚至一人同时兼顾操作三台机床日夜赶工,班组的兄弟们经常称他为“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钢人”!
有一次,公司与国外某知名的航空公司签订了转包合同,其中一项大角度复合型面的薄壁李晓亮成了技术上的“拦路虎”。这项零件为不锈钢材料,加工变形大,加工中很难保证尺寸精度,之前加工的四件无一合格可用。如果在装配开工之前还没完成零件制造,将造成装配线局部甚至全线停工,而与外方合同中签定的交付日期也会随之拖期,不但公司将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航空企业的形象和中国技工的技术能力也将受到影响和质疑。为了完成任务,李晓亮不断查阅了大量中、外文资料,自学工装夹具设计、catia、vercut等知识,白行设计制造了两套适合此项零件加工的真空夹具,使零件的装夹定位更加稳定准确。攻关的日子里,他一天也喝不上一口水,有时切削液浸透了衣服也浑然不知。终于,在他和班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并且在后续的成批生产中达到了一次加工合格率100%,加工效率提高了1.5倍!
好班长
不吝技术传帮带
李晓亮是车间的班组长,他带领的班组2010年被公司工会授予“先锋班”称号。他的先锋班是一个以钛合金、合金钢、不锈钢等难加工材料为主的大型结构件数控加工的专业班组,随着科研生产任务量的不断加大,班组由最初的四台数控设备、l2名操作工,逐渐扩展到现在的7台数控设备、22名操作工,班组承担的任务量之大、产品价值之高、零件生产周期之长、产品加工难度之大,可以说是公司一线班组之最。几年来,李晓亮主动放弃了各种休假,平均每天在现场工作超过l3个小时,手机也成了“热线”,实时处理现场实际加工问题,避免造成损失。技术上,他注重培训,通过白学、互学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手把手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
李晓亮还经常协助工艺人员制订工艺方案,提供高效切削参数,协助安装并全面把关调试新购设备,几年来自制工装夹具400余套,辅助支撑垫块200余件,创新改进200余项,有两项成果正申请专利,独创快速加工、精准加工的加工方法十余项,翻番提高质量、效率、效率,每年攻克生产难题百余次。他组建了l00余人规模的“数控技协团队”,自制课件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数控铣工的职业技术素养和技能操作水平,又建立了qq群、24小时数控技术咨询手机热线,为青年员工解答、指导技术问题,连续多年对员工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培训累计3000余人次,培养数控专业骨干数十人,7人在市级技能大赛上获奖。
在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班组里,先后有2人获公司“青年岗位能手”、3人获厂“青年岗位能手”、2人获公司二级技能带头人、1人晋升高级技师,2人晋升高级工,班组有20人全年无废品、无超差。
爱岗如家
怀揣航空梦
李晓亮成长在一个航空世家,家里祖孙三代二十多口人都是沈飞公司的员工,他自己对沈飞也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李晓亮在工作上“大包大揽”,对于家庭,却充满亏欠。一年到头很少“着家“不说,有限的在家时间,也是学习、备课、做计划、写总结……“孩子6岁了,连一张全家合影都没有。”这是最让李晓亮愧疚的。
作为数控机床操作工,必须精力集中,否则就容易出质量、工伤事故,因此,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家人从不让他操心。妻子经常对他开玩笑说:“你这一辈子给你俩床,一台生产操作用的机床,一张睡觉休息用的睡床就够用了!”
2013年,李晓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单元现场改进上,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参与生产线上瓶颈项目的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梳理等工作,全年完成30余项高难度关键零件的切削参数优化和工艺流程改进,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2倍以上,特别是某项关键件历史性的实现了双轴同步加工,填补了企业空白,产能提高2.5倍以上,同时攻克了多个行业内的技术难题。
近几年,李晓亮先后荣获沈飞公司功勋员工、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