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温州模具行业崛起路径

   2020-09-01 互联网黎美容16480
核心提示:  温州模具制造行业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是浙江最早生产模具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民营经济孕育

  温州模具制造行业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是浙江最早生产模具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民营经济孕育发展,成千上万的模具师傅、钳工和其他机械技工相继下海参与模具制造,他们充当了推动“小商品,大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

  温州模具行业不但为温州轻工业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相对独立以及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

  遗憾的是,近年来,温州模具渐渐由“先发”沦为“落后”。据温州市模具行业协会的估计,2007年温州模具行业的总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但模具行业规模企业不到5%。

  此外,该行业销售额95%以上“消化”在温州本地。这种现象被业界称之为“怪圈”。最近,模具行业协会正积极筹划着如何引导行业企业走出“怪圈”。

  【聚焦】温州模具业发展瓶颈

  温州模具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模具企业3000余家(含具备制模车间的其他制造厂、制模个体户),从业人员逾8万,年产值约90亿元。

  与温州特色产业块状分布相适应,温州模具业自然形成块状专业分布特色,如乐清虹桥、乐成一带的精密电子接插件模;乐清柳市低压电器模;乐清白石的鞋模;永嘉的装饰件模、泵阀模;龙湾的笔模、拉链模;鹿城的打火机模和小商品模;瑞安与瓯海的眼镜模、汽摩配模;平阳、苍南的小五金模、徽章模等。

  据温州模具协会高级顾问陈景祥介绍,温州模具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以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为主,约占80%,还有铸造模、锻模、橡胶模、玻璃陶瓷模、粉末冶金模等,几乎覆盖所有类型模具,小型精密模具制造是温州优势和区域品牌,但时至今日,我市模具企业仍处于低、小、散、乱的状况,模具专业人才严重流失,企业无力投入,更无力采用高新技术,整个模具行业规模企业不到5%。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历来被喻为“百业之母”。模具生产费用占轻工、电子、汽车等行业产品成本的30%,不少国家模具产值已超过机床产值。

  据国际模具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分析,企业每投资1元购买模具,可获得近100元的经济效益,就温州市目前模具行业的规模、产值与其它产业相比,其行业本身并非属于支柱产业,但许多支柱产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模具设计水平和制造精度。如电子电器产品、汽车、摩托车配件等60%的零件制造都离不开模具成型,因此模具制造业是一个关联行业。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吴百中多年来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温州模具行业的发展。几个月前,吴百中所在的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受温州科技局的委托,曾对温州的模具企业做了一份行业调查,他告诉记者,调查结果并不理想:模具行业规模企业不到5%,其余均为面积60平方米左右的作坊式工场。

  在温州市梧田、牛山北路一带,就分布着大大小小500来家各类家庭作坊式模具店。几台老式的车、铣、刨、钻床加上老虎钳和砂轮机,一个钳工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从头到尾实行手工操作。这是记者在一家私营模具作坊工场见到的典型情景。

  吴百中教授把这种生产模式概括为“五依靠”:依靠传统设备加工制造,依靠实物测绘代替模具设计,依靠老师傅的技术经验培养人才,依靠作坊式经营打天下,依靠低价竞争求市场、求生存。

  “温州模具行业内部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计手段和加工设备落后、人员技术素质较低等问题。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经过正规培训,还是以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培养模式为主,所运用的设计加工技术手段绝大部分还是基于从业经验,对以计算机技术进行现代模具设计制造的掌握较差。”

  吴百中指出,现代模具工业,早已不是以前手工制模的时代了,模具制作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实现了“无图化”生产,靠电脑设计,向电脑输入数据加工制作模具

  模具工业是技术密集与投资密集的产业,要获得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模具,一要高投入;二要采用高新技术;三要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高投入,是指对生产设备的投入。模具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设备的高低。采用高新技术,是要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水平。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温州模具行业的总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而销售额95%以上“消化”在温州本地。温州模具用量大,但是价格并不高,一般一副打火机的模具通常在1.2万元~1.8万元之间,为争取本地客户,模具企业间还经常打价格战,使企业的利润少之又少。

  而与温州毗邻的台州、宁波等地的模具产业50%以上产品供应国内外大型或高端企业,几十万元/副、几百万元/副的模具产品到处可见。相比之下,温州模具的产业档次明显滞后。

  “温州模具行业要想发展和升级,必须突破人才、资金和土地的三大困扰。”国际模具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指出,后续资金投入乏力是困扰温州市模具业最大的问题。

  当前模具业发展需要企业投入高精尖的新型数控设备。但这些设备动辄需要上百万元投入,投资回收期一般都在5年以上。而模具业由于大多是单件作业,工序复杂,因此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后续资金投入也就相对困难。

  温州丰日模具厂厂长巫少华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向《国际模具机械产业》记者介绍,模具业是一个投入高、产出少的行业,他曾到外省的一家规模企业考察,那家企业在设备投入上花费了3000万元,但一年的产值却只有1000万元。“前几年,我也曾尝试着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但结果发现,钱投进去,规模扩大了,产值却不见增长。以后就不敢再投入资金了。”

  此外,人才也是困扰温州市模具业的一大瓶颈。目前模具行业大多采用数控技术,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模具行业人才都需要2-3年以上的经验积累。

  “模具行业人才总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据温州市一家模具企业老板透露,他曾出资10万元在本地聘请技术人才,却未能如愿,只能从外地招聘。但在外面招聘的人才流动性很大,影响了模具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吴百中表示,土地问题也是困扰温州市模具业发展的一个问题。目前,除了不到30家模具企业拥有自己的厂房外,绝大多数模具企业都租用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旧厂房,或以城郊接合部空地棚屋或居民弄堂及庙堂巷尾作工场。由于简陋、潮湿、交通不便,现代化的设备无法安装。

  先进制模设备少则几百万元一台,而模具制造又属单件生产,如果不采取资源共享方式,高端设备的投资就无法回收,因此,一些企业反映场地短缺成为一个致命欠缺,它制约着模具企业发展空间,也是企业技改的最大障碍。

  日前,由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建达公司联合投资1600万元,共同建立的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宣告成立,其目的在于共同筹建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

  希望今后能据此引进人才,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模具产品档次,提升一批模具企业成为国内外大型高科技企业的配套企业。与此同时,温州模具协会起草了一份《温州模具行业调查暨对策研究》,期待有关部门对模具行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努力引导温州模具行业走出发展的“怪圈”。

  【突围】温州政企携手筹划破题

  在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温州靠什么来竞争?如何留住人才,对外如何缩小与国内外模具企业掌握的核心高端技术的差距?罗百辉表示,除了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抱团作战外,别无他法。打造温州乃至中国模具产业基地时不我待,温州政府和企业已开始携手,筹划破题之作。

  技术创新和人才智力保障将发挥关键作用。日前,温州市电气、服装、五金模具、不锈钢等17家行业协会(商会)建成人才工作站,今后将可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政府人事部门包括行业调查、智力引进、人才培训、职称延伸评审等在内的贴心服务。

  学习实践活动中,市人事局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紧扣“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制约和影响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积极的人才智力保障。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进海外人才的机遇,该局切实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认真组织科教会招才引智活动,广泛征集企业对国外专家智力项目的需求,其中27项现场洽谈成功。

  目前,全市有70家单位引进了国外专家,在温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近200人,落实资助经费319万元,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该局以开展深化“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百名专家服务企业”活动。组织在温的国家级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后、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市新世纪“551”人才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100多名专家,分头深入相关企业,免费开展科技服务,积极进行项目洽谈对接。

  同时,把开展“扶工扶农”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载体,组织各类专家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医、送药、送教育、送文化,培训指导种植技术,为欠发达地区奔小康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走老路必定死路一条,模具行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温州模具协会也已着手展开全面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动作,其中,整合资源是重要的一环。

  “整合后,有了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恒田模具,一举实现了产值连续五年的成倍增长,而这个增长趋势预计还能持续几年。”由5家模具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的温州恒田模具公司,是温州市模具行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荣芬表示,该公司聚集实力后开展了集技术研发、模具制造、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模具数控中心项目。为创建企业新的发展平台,该公司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实验基地。

  近日,浙江奥标实业有限公司提出的纳米模具及标准件产业化项目、温州科得力新特材料有限公司主导的新特材为研发基地、温州市伟光模具有限公司主导的精密塑料模架生产基地等10个重点项目列入了模具行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计划,将逐步开发建设。专业低压电器、小家电模具研发基地、专业打火机模具研制、精密电器、LED节能照明系列产品模具开发、高精密注塑、冲压模具制造中心等20多个成长型项目也将陆续投入建设。

  这些尝试,给企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机遇。还有一些模具企业正在努力提升科技这块短板。位于乐清的建达电子就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循环之路——产品越开发越精细,产值不断提升。建达电子是温州市为数不多的规模以上模具企业,该公司的模具除为本地企业提供外,70%以上通过出口,为韩国LG、美国力特等着名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该公司总经理郑有义说:“今年以来,该企业模具订单排得满满的,预计今年企业销售额将比上年增长50%左右。”

  越来越多的企业则开始从原来小而散的生产模式中跳出来,转变观念,大力提升专业化水平,然后再进一步做精、做强。罗百辉分析认为,企业每投资1元购买模具,可获得近100元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一个新的模具,还能为温州带来一个新行业的崛起,并能带动一整套的产业链,甚至让温州制造快速进入世界最高端的市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