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催生千亿汽车电子细分市场

   2020-09-01 互联网郑伟清11080
核心提示:  中国汽车电子呈现断代式发展历程,国外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大规模地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中国汽车电子呈现断代式发展历程,国外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大规模地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大 致经历了从基础功能元件到高度智能化集成系统的4个发展阶段。而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中国汽车电子厂商呈现断代式发展历程,且产品多集中在附加值较 低的基础元器件及部件供应和通讯娱乐系统领域,而在较为专业化的牵引力控制、车身控制、自适应巡航、无人驾驶领域鲜有建树。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称。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包括传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行驶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ECU)。车载汽车电子包括汽车信息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和汽车娱乐系统。

  从国外汽车电子发展历程来看,汽车电子由最初的基础功能性应用逐渐向高级交互式应用发展。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应用的增加和互联网对汽车的逐步渗透,汽车的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出现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度电子化和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智能化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无不伴随电子及互联网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安全性及娱乐性等方面的需求增加,诸如高度电子化的纯电动汽车和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电子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根据国内外市场对比,目前国内首次购车占比70%以上,而欧美日等成熟市场不到20%。随着国内汽车年产销量与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 的换购增购需求释放,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预计未来汽车消费升级趋势将持续,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交互式体验等多样化需求的汽车电子将会沿着传统电视与手 机向智能电视与手机的发展路径迎来快速发展,渗透率(成本占比)持续提升。

  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是由博世公司于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奔驰于1995年首先使用,并于1999年宣布全车系都将ESP列为标配。随着宝马DSC、日产VDC、丰田VSC以及本田VSA等陆续推广,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逐渐配备在中低端合资车上。

  目前国内部分自主车型如奇瑞A3及瑞虎5、比亚迪F3、哈弗H6、M4、长安CS75及逸动等已经开始装备ESP。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汽车ESP装备率在20%左右,主要低于乘用车领域。

  随着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以及未来可能效仿欧美等国家通过立法强制装备ESP,预计未来国内汽车ESP的装备率将持续上升。其他如TPMS,自动巡航等汽车电子产品也是一样的普及过程:之前都是在高档车上普及,目前已经逐渐下探到中低档车上。

  在机动车节能减排压力大的背景下,国内政策持续加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半年销量超2万辆,已超去年全年销量,呈现加速爆发的趋势;新能源汽车的电子产品成本占比高。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增长,预计将带动汽车电子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德勤分析,从生命周期来看,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与胎压监测系统(TPMS)等主流汽车电子产品均处于快速普及的成长期,未来将向中低端车型渗透,从而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2014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的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来看,绝大多数都远超过国际平均300%左右的水平,明显偏高。这反映了外资及合资主要零部件在国内获取高额暴利。随着反垄断的深入,各中高端进口及合资品牌陆 续降低配件价格。由于《反垄断法》是上位法,其他与其矛盾的规定都将会取消或修改。因此,我们认为,新修订的汽车品牌授权销售管理办法将会放开配件供应, 消除主机厂对配件的各种排他采购与销售以及封闭维修技术信息从而可以实现价格垄断的规定。考虑到目前本土汽车零部件的性价比优势越发明显,预计包括汽车电 子等本土企业将会收益,市场占比将会提升。

  4500亿蛋糕安全控制与娱乐系统最诱人

  虽然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旺盛,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增幅明显。作为汽车上不可或缺的组件,汽车电子 市场规模也跟随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增长。2012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2672亿元,2003年至2012年年均复合增速约为22.4%。

  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于2015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012.4亿。因此,我们认为,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行业蛋糕不断做大,对于国内汽车电子相关厂商来说存在一定的发展机遇。

  分产品来看,以动力控制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汽车电子产品毛利率较高。从安装方面来看,以发动机控制、主动安全产品及被动安全产品为代表的前装汽车电子产品毛利率较高,而以汽车音响、通讯娱乐系统为代表的后装汽车电子产品则相对较低。

  我们认为,由于零部件厂商对整车厂商进行批量供货前要进行复杂的供应商资质验证,因此,前装市场相对于后装市场来说有相对较高的进 入壁垒。虽然前装汽车电子产品在毛利率方面比较诱人,但由于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内许多汽车电子厂商靠自身技术积累很难分享前装车市场诱人“蛋糕”,但可以 通过兼并收购与合资合作获取成熟技术与渠道以快速切入前装市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