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文:汽车进入变革时代 企业处于“生死”抉择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锻压网3510
核心提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这样的一系列新工业概念,今年逐渐成为热点。它“渗入”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这样的一系列新工业概念,今年逐渐成为热点。它“渗入”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汽车。要知 道,汽车产业原有的各项环节,涉及研发、零部件、整车、销售、后市场、用车、再流通、报废拆解等全产业链,都会因这些概念而发生大变化。

面对新工业大潮,中国汽车要做什么?如何借机从“汽车大国”换位成“汽车强国”呢?

方得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客车蓝皮书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报报社社长李庆文指出,中国汽车处于新的战略抉择关键时刻。“中国汽车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变强,更应该是在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以国际化的视野,积极探索,创新创造。”


中国汽车报报社社长李庆文

全球汽车工业发生演变 进入“变革”时代

汽车行业有一句大家最熟悉也讲的最多的,特别媒体传播也最多的,就是——“中国汽车要由大变强”。

不过,李庆文认为,对于现在这一时刻,中国汽车仅有“由大变强”的要求是不够的,更应该着眼于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汽车‘由大变强’仍然属于工业制造思维,考虑问题的起点仍然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我们过去讲的汽车工业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就是改善,持续改善,持续变革,持续变化,它不是一个伟大的根本性的变革。但现在不是,现在汽车工业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李庆文说。

“之前‘由大变强’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汽车产业的演进基础上,不是建立在产业变革基础上的。”在李庆文看来,中国汽车工业之前走的60年,是按照 世界汽车工业的演进过程进行的。如果补上自主创新这薄弱环节,中国汽车做强并不难。“不过,现在已经进入了汽车产业变革阶段,还是以以前的产业演进思维来 发展,就无法实现中国汽车强国。”

李庆文举了这样了一个亲身体验的例子:“前不久,我去参观一汽大众总装生产线,不再是惊讶于自动化程度有多高了,而是震惊于信息化程度之高。按照德国大众的工业信息化水平,车间全都采用传感器计算机系统控制,也就是说,每一个螺丝拧得好不好的信息全被采集出来,而且还全变成数据库,再通过这样进行大 数据分析。每一个螺帽、每一个螺丝都有这样的东西,号称叫‘拧紧技术’。”

“纵观全球,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日本提出了‘再兴战略’;韩国提出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提出了 ‘新工业法国’。跨国汽车公司战略调整的力度和脚步,比我们坚决得多,快得多。美国、德国、日本汽车企业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按照国家确定的战略,大张旗鼓, 高调讨论,坚定有力的行动,让我们大惊失色,目瞪口呆。”李庆文的演讲有理有据,又充满了激情。

基于对全球的认识,李庆文指出,中国汽车所面临的绝非是在现有的轨道上前行,在世界汽车已经存在的一百多年框架体系下改变,而是必须顺应世界汽车变革潮流,投身世界产业革命之中,树立起“变革”思维。

大趋势之下大变革 企业处于“生死”抉择

令李庆文担心的是,面对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汽车企业处在焦虑、担忧、思考、评估、判断之中。“个别企业,在战略上作出了一些试探性、适应性的决策。在未来方向、长期目标、根本措施上,都没有明确的战略设计与规划。”

不过,李庆文感到更担忧的是,今天即将发生的变革与以前的完全不同,这种变革带来的不仅是重新分配利益,而且是重生与生死的问题。“世界汽车一百多 年的历史基本上处于局部变化或变革中,有时也发生过剧烈和重大的变化,但是,产业足迹的大方向并未改变,只是利益格局的演化,但这次显然不一样。”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汽车工业的“变革”到底在哪?李庆文指出,“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必将使汽车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使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此之前,中国汽车在生产方式上,是学习和照搬了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创造出的模式。”不过,李庆文强调,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已经形成的这些工业生产方式究竟还能存在多久,很让人怀疑。

“最近一年来的车展中,互联网和汽车融合的概念最引人注目。”李庆文认为,从目前来看,跨界创新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最大,或者说,外来者的入侵对汽车行业影响最大。“外来者进入汽车行业它态势很凶猛,它是不按过去汽车工业的规则的出牌的。”

对于来势凶猛的跨界者、野蛮进入汽车工业的举动,李庆文总结出这样一种新趋势——“汽车工业的体系将被重塑,生产方式将被再造”。

“这种趋势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到来得会很快。首先,在使用方式上,传统的汽车营销体系将会被互联网最先改造。这种改造是颠覆性的,还是改良性的虽然 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地确定,现有的汽车营销体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外部力量的强烈冲击与直接威胁。”李庆文说。

在演讲最后,李庆文提出了这样的叩问——“这样的逻辑如果成立,难道中国汽车产业不是处于新的战略抉择关键时刻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国汽车企业究竟要如何回答?立即行动起来,还是仍然坐上观呢?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