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宜宾市300多家企业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一个荣耀时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副司长陆毅宣布,宜宾成为全国三个知识产权试点市之一。“创新是宜宾城市精神的四大关键词之一,也是宜宾经济强市的动力源泉。”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说,通过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宜宾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水平,构建起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先进体系,勇当省内一流、全国靠前的知识产权强市。
□刘级心 何川 本报记者 钟晓晴
创新普及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公司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技术人才50余名,与日本丸顺株式会社和重庆大学合作,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标准化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功。”宜宾普什模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刚说。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申请了8个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全部转化为产品,创造了2亿多元的产值。知识产权已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宜宾岷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长周泽昊说。
——“俗话说,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商标,三类企业卖专利。我们企业目前规模不大,但去年投入800多万元用于研发专利产品,产生效益上亿元。”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刚说。
连日来,记者频繁走访宜宾的企业,他们无不为“创新”而骄傲。
数据显示,仅2010年,宜宾市就新增专利实施126件,新增产值95.5亿元,新增利税5.3亿元,节约资金2378.2万元,创汇2.31亿美元。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宜宾市授权专利达2536件,建成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持续增长,《宜宾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顺利出台。“这标志着我市在引导银企合作、认可专利权的市场价值,营造促进专利转化实施的金融政策环境方面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宜宾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王鸿介绍说。
人才高端化倾力搭建“创造”平台
前不久公布的全省第二批 “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名单中,宜宾五粮液环球集团有限公司李若林和宜宾盈泰光电有限公司邱成峰双双入选。这是继获得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之后,宜宾在创新方面斩获的又一殊荣。
“十二五”开局之年,宜宾这一传统工业城市频频发力,在科技创新上屡建奇功,这其中透露出怎样的发展战略?
宜宾为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创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确保人才有平台、有舞台、有环境。
为使人才创新有平台,宜宾以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建中化工、市农科院等重点单位引领,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11个、市级2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五粮液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德国、日本22名博士后进站,开发新技术10余项、申请专利5项。
为使人才创业有舞台,宜宾依托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和五粮液、阳春坝、向家坝等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企业科技孵化园”和“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
此外,在生活上,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同时,鼓励引导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期股期权等方式,使人才的收入根据其创造的价值得到适当体现。
据悉,宜宾将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为契机,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加大转化、产业化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扩大增量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