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大连市政府始终将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努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形成了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近6年来,中小企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增加值年均递增21.6%,营业收入年均递增22.2%。
举全市之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是大连市政府一贯坚持的做法。
金融危机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把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作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保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列为2008年市政协“一号提案”。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全市中小企业工作会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政企联手渡难关”活动,为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强有力的信心和支持;专门成立中小企业紧急事件应对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中小企业应急救助的服务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30条意见;安排财政资金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全方位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取消和停止收费项目65项;对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或缓缴的支持;对纳税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
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为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大连市政府出台了25条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提出全面改善中小企业法制、政务、政策、服务、市场和舆论等六大环境。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市清理企业收费项目277个,清理罚款项目1355个,表彰项目压减至41个;为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组建了市中小企业投诉中心、仲裁中心和中小企业维权律师团,开通投诉和法律服务热线2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企业维权、劳动纠纷调节和法律知识培训等综合性法律服务;在100家中小企业设立行政效能监察点,建立起中小企业维权的长效机制。已受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拆迁补偿、行政处罚等各类投诉案件1000余件,结案率达90%以上,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达5万多人次,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近几年,大连市先后出台6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已形成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政策扶持体系。2005年起开始设立1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仅2008年就安排1.4亿元,推动实施了95个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24个特色大厦等项目,涉及投资近80亿元。2009年全市中小企业在建超亿元项目112个,涉及投资764亿元。为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大连市设立品牌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商标,提升中小企业品牌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中小企业拥有9件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分别占全市的75%、40%。为推动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大连市政府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由中小企业创建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户,省级12户,中小企业对全市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60%。中小企业研发的核泵、水源热泵、电动车、太阳能等一批“大连制造”环保节能产品已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显现出巨大的创新带动作用。
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当前,中小企业正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转变。大连市政府下大气力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走“专精特新”之路,引导中小企业向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摒弃一些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大连市积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市内区域实施“立体发展”,打造一大批金融、科技、物流、商贸等专业特色大厦;在县城实施“平面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服装产业园、模具工业园、光电子产业园、软件园等一大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大连市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一大批中小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大连市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
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发展极为重要。大连市政府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围绕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热点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在全市形成了“统筹有机构、融资有渠道、运营有咨询、创新有平台、权益有保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连市政府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总体思路,组建市、区(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造了“上下一条线,横向连成片”的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