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9日,兴化市召开中共兴化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兴化市委书记陆晓声作大会报告。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该市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在苏中县(市)保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五年力争翻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实现倍增,综合实力跻身苏中第一方阵,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次前移。
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陆晓声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于兴化而言就是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创区域竞争优势。
该市围绕构建新型工业“234”体系,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程。以培育壮大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医药包装、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确保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打造千亿级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和百亿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铸造产业集群为目标,培植一批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同时,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确保五年内新增房建一级资质以上企业7家,建筑业施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568”战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合作化,确保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亿斤,建设一批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次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交易市场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打造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健全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
围绕做大做强服务业6大板块,进一步引导集聚、提升质态,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张总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结构;做强做精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特色。
突出企业主体,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抢占发展制高点。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优化招商机制、强化招商考评,力争在招引高新项目、重大项目,尤其是国际资本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努力提高产业高新化、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园区配套功能。重点打造经济开发区和14个特色产业园区。
统筹协调,提升城乡发展水平
推进城乡建设。扎实抓好戴南─张郭、安丰小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戴南镇强镇扩权,加快形成“一主两副多极”的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康居示范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抓手,认真实施村庄建设“一街两区三化”工程,推进村庄环境和水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明晰市域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服务业优化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4个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薄弱乡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项目支持力度,优化结对帮扶机制。坚持交通优先,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市域重要产业节点连通道路体系,缩短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快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实现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全覆盖。
加强生态建设。围绕如期建成国家生态市的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好大纵湖综合整治和退渔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徐马荒湿地保护区、李中水上森林、乌巾荡公园等区域的建设与保护。
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引领能力
弘扬时代人文精神。大力弘扬以“三敢三创”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塑造拼搏进取、诚信包容的时代人文特质,激发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精心组织郑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奖评选、国际象棋比赛等活动,放大地域文化品牌效应,提高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国象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建立健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项目投入、激励性投入和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比重,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突出基层重点,进一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热情,努力推出一批能够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独具兴化特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规划引导和基础建设,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大力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改善民生,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完善鼓励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民众中蕴藏的创业致富能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升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门诊统筹制度和医疗保险政策措施,提高各类医疗保险结报比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力度,确保三年基本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区域供水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称心水。
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围绕解决当前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机制,重点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加快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推进基层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把农村社会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构建行之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