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数控机床专项”)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业已成为引领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专项第一批立项课题的验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2012年度课题申报评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数控机床专项进展顺利,尤其在机床整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十二五”期间专项将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核心部件的开发以及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的提升。
专项每年侧重点略有不同
据了解,2009年度立项的第一批课题目前已经完成12项课题验收,今年内将完成剩余立项课题的验收工作,包括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功能部件以及由大学承担的共性技术等课题。验收进展情况将会在专项网站上逐步公布。
2010年度立项的70余项课题,预计最早会在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进入验收。2011年立项的70余项课题,重点安排了用于汽车或发电设备等的成套装备、创新能力平台、主机类的应用示范工程(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等领域)。
2012年度专项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任务和经费安排重点是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工具和共性技术。
机床企业对可靠性依然不够重视
数控机床专项实施过程中也曝露出企业的一些问题,多数主机厂商目前对于可靠性的重视和投入依然不足,表现在产品生产流程、检测、试验装置等各个方面。这与近年来机床市场持续火爆、国内机床企业忙于应付市场需求有一定关系,实质造成了企业产值很高,但利润率表现不够好的局面。
产品可靠性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技术研究,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和数据积累,在产品出厂时采取相关检验措施,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尽管这些投入可能会影响当下利润,但是不加以重视则必然会影响将来客户对国产机床的评价。
重大专项对于机床可靠性方面提出了很多考核指标,但是将重大专项的要求转化成企业的自觉行为还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如何强调产值和销售额,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可靠性是国产数控机床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之一。
核心部件提升不容忽视
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工具等课题在数控机床专项中都属于难度比较大的项目,而且目前受关注程度相对于机床整机较低。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评价已通过验收的项目时举例指出,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企业所承担的专项主机产品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但其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
开展数控机床专项的目的是使机床工具行业能够在技术创新方面有跨越式发展,如果企业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去钻研原创技术,就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只有配套的部件和技术问题解决了,实施重大专项的目的才能够真正达到。
据介绍,重大专项实施3年来,在部分产品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和国外差距较大的核心部件研发在重大专项启动前期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今后会逐步成为重点。而且,所有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工具和共性技术的研发都应和主机厂商密切结合,取得其支持和认可,以取得最大成效,这也是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产业化要求。
从牵头组织实施的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到承担单位和地方政府,几年来大家对于数控机床专项都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专家体系也逐步完善,从管理层面来说,路是越走越顺了。但从任务的完成来看,难度却越来越大,“十二五”任务的完成不仅仅是靠资金投入,还牵涉到企业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其中,人才将逐步成为制约数控机床专项实施的主要瓶颈。
通过数控机床专项前3年的实施,目前从众多承担单位中已经确定出了100多家具有相对优势的承担单位。今后,技术指标、可靠性指标、产业化指标等审核标准将会逐步提高。在触及核心技术等方面需要前期就有足够的积累,因此工信部在通过重大专项集中优势单位的同时,也将加大对其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