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企业2011面临着多重困难,电荒,钱荒,央行再次加息,倒闭潮来临,面对大环境,五金企业应了解中国经济,做好相应准备。
2011年已有一半时间过去,在此,有必要根据前半年的经济政策和表现,对未来半年的中国经济走向做一番分析。
总体上笔者认为,由于高端消费仍然旺盛,保障房建设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带动投资增速不减,下半年中国“硬着陆”风险尚小。
但是,由于占CPI权重较高的猪肉价格仍在上涨,非食品价格也进入历史上涨最快时期,通胀峰值可能推延至三季度出现。抗通胀仍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紧缩货币政策还需坚持。
另一方面,在紧缩货币政策方面,将有适当微调,即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笔者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还会有两次加息,一次准备金率上调。
在下文中,笔者将从“美元外患”与“政策内忧”等方面,对下半年需要做出的政策微调进行具体分析。
一、弱势美元加大中国外患
欧美经济走势、债务危机进展、货币政策松紧程度是下半年海外经济的聚焦点,也是关系到中国出口形势、人民币走势以及中国输入性通胀情况的关键。笔者通过比较分析欧美关键指标得出,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令人担忧、美国债务情况远差于欧洲、欧美利差持续存在,预计下半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而美元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其持续的超发和贬值,将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困境。
1.比较一:美国经济恢复弱于预期
自今年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便呈现下滑态势,实际GDP增速同比增长1.9%,弱于四季度3.1%的增速。私人消费、就业、房地产数据令人沮丧。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5.4万人,为近八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失业率由9%上升到了9.1%。受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止赎率高企等因素影响,美国房地产复苏仍旧乏力,目前依然延续着“价跌量降”的弱势局面。而欧元区核心国复苏稳健,特别是德国将继续扮演欧元区经济增长“火车头”的角色。由于出口保持强劲,德国国内的支出和就业情况较为乐观。IMF早前预计今年德国GDP将达到3.2%。
2.比较二:美国债务情况远差于欧洲
削减预算、减少债务是美国的当务之急。当前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已经逼近100%,高于欧元区80%左右的占比。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过10%,也远高于欧元区6%的水平。同时,美国各州政府和许多市政府同样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财政危机。然而,目前白宫与共和党难以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如果美国政府相应减少开支,对复苏中的美国经济影响偏负面。欧洲方面,由于欧元区国家无法形成财政同盟,长期来看,财政不协调问题将始终困扰南欧债务问题的解决。但通过“新债抵旧债”,希腊债务危机能够拖延1-2年的时间。短期内,希腊重组与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较小,欧洲问题不会爆发。
3.比较三:欧美利差持续存在
欧元区5月的通胀水平为2.7%,虽然低于4月2.8%,但仍远高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在“通胀斗士”意大利央行行长德拉吉继任欧央行行长后,欧洲央行在抗通胀立场上将更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美国方面,虽然5月美国通胀率达到3.6%,但其关注的核心通胀率仅达到1.5%。尽管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会在6月底退出,但较差的经济数据仍不排除QE3推出的可能,预计美国加息要推迟到2012年。
弱势美元可能加大了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同时,海外经济走势尚不明朗,债务问题不断引发市场的恐慌,也加大了中国出口的难度。同时,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上涨、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取消、人民币继续升值等,也相应加大了中国出口商的压力。我们将今年出口增速调低至15%,进口增速为20%,全年净出口对于GDP的贡献将仍然为负。且由于出口情况差于进口,贸易顺差或将降至1400亿,预计年底之前,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至6.2。
二、经济放缓不可回避,“硬着陆”担忧实为过度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实行自去年年底提出的“名为稳健,实则偏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先后两次加息,并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政策之下,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经济领先指数PMI数据连续三月下滑,消费数据持续放缓,亦有部分地区由于用电困难,企业生产受到了影响。经济放缓迹象越发明显,政策“超调”的声音不绝于耳,市场更加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