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文明古国的中国与埃及,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强了合作。埃及,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对阿拉伯及非洲地区投资的主要“登陆地”。
中国已成埃及的重要投资国
埃及投资部于2004年设立以来,由于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和制度改革,使埃及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以空前的速度激增,埃及连续4年登上世界银行“全球商业环境报告”的“改革最快国家”榜单,并在2009年当选为“区域改革最快国家”。埃及政府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争取在2010-2011财政年度里实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00亿美元的目标。
自1999年4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中埃签署战略伙伴协议后,中埃两国间的贸易额从1999年的6.395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49亿美元。截至去年底,中方对埃累计投资超过5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埃及的重要投资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根据埃及投资与自由区总局(GAFI)的数据,已有1092家中国企业在埃及投资和运营。
前任埃及投资部部长穆希丁访华时多次向中国企业界发出“到埃及去”的邀请。不久前开始兼任投资部部长一职的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拉希德最近表示:“埃及的劳动力价格和能源、原料成本价格都低于中国,并且埃及和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都有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企业可以借助埃及顺利进入欧洲、北美、中东、非洲以及土耳其市场。随着未来几年来埃及投资的中国企业快速增加,中国将成为埃及的前10大投资来源国。”拉希德部长热情邀请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埃及多元化投资和经营。
不久前,埃及投资部曾向中国投资公司推荐了46个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经济特区、港口、上埃及—红海整合计划、旅游开发、水利厂、排污厂、医疗、铁路商业中心等,涉及投资金额高达160亿美元。最近的信息表明,埃及共有总价值达250亿美元的公共和基础设施项目,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
设立中国式“经济特区”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时参观了深圳后决定在埃及也设立经济特区。2003年,埃及制定专门法律,使经济特区拥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投资制度。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也是中国在非洲发展的5个经贸合作区之一,并且是进展较快的一个。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处苏伊士湾、欧亚非交界处,再加上埃及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带来很多益处。
[nextpage]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由埃及泰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该经济区总占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已完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港口、供水、供电、天然气、通讯、铁路等配套一应俱全。区内企业可享受埃及政府对外签订的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多家中国企业进驻该园区,投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埃方估计,该经济区在未来几年将吸引汽车、纺织、家电、家具和石油石化产品等行业的150家左右的中国公司前来落户,吸纳15亿~20亿美元的投资。
据天津泰达人士介绍,天津市政府为推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投资进度,对入驻该合作区的中资企业给予连续3年实际投资额5%的补贴,同时免3年煤电气费用,厂房租金也实施减免政策。1个项目最大补贴额可达1000万人民币。
投资项目呈多元化
进入埃及的知名中国企业除泰达外,还有海信、新奥、中远、海尔、奇瑞汽车等。在埃及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而投资信息与通信、工程建设、化学和纺织等行业也受欢迎。埃及官员建议,中国在非洲投资尤其是在东南非共同市场的投资,应该逐步向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转移,如高附加值农业、食品工业、交通通信、电网建设以及制造业等。
中国的轻工、纺织、机电产品、家电和服装等行业,在埃及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在埃及投资的成功实例:几年前到埃及设厂的江苏舜天集团如今已批量生产;广东汕头的针织厂、浙江的鞋厂,除了打开埃及市场外,由于厂址多设在塞得港、亚历山大和马特鲁等地中海地区,运输方便,因而面向欧洲市场大量出口。
中埃企业还在工程外包、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以及金融等领域展开了合作,成果显著。
公私合营方式增加投资机会
埃及投资与自由区总局(GAFI)局长沙里表示,公路、铁路、港口和经济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利于埃及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埃及的基础设施项目涵盖多个经济部门,其公私合营方式提供了独特的投资机会。
上埃及-红海路是埃及目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该公路起点为索哈杰,终点为萨法加港,总长度414公里,将连接中埃及与东海岸,并向沿线企业提供生命线。迄今为止,该线路各种投资项目约投入7.64亿美元,将上埃及至红海的行车时间缩短为3小时。该线路上有多个重大投资机会,包括采矿、水泥和金属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中心、工业农业综合设施和三个无水港。上埃及红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计划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各种合作方式开发沿途土地,以便促进上埃及的全面发展。由于上埃及人口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其住房需要,已经启动了城市社区项目,将建设11个城市社区。
发展新能源采取国际合作
埃及虽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绿色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策。埃及投资与自由区总局(GAFI)局长沙里说,埃及政府2008年出台了《新可再生能源法案》,建立了有利于投资的机制,鼓励国外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并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标,即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达到国内总发电量的20%,其中12%来自风能。基于埃及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埃及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开发新能源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埃及采取国际合作的办法解决,比如,扎法拉纳地区的大型风力发电厂是埃及与德国、丹麦、西班牙、日本等国共同合作完成的。在开发核能和太阳能方面,埃及也将采取引资与合作的办法。
埃及目前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上基础比较薄弱,但埃及政府注意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合作开发太阳能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