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长长的蟠龙大桥,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陕西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便在渭河南岸铺展开来。
纵横交错的城市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随处可见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建设现场……昔日的陈仓古郡正为新一轮抢占经济制高点而摩拳擦掌。
设立于1992年的宝鸡高新区已得到长足发展,一组数据令人注目:目前已建成包括特色产业集群包括钛及钛合金、石油装备、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特色产业集群,拥有注册企业260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1家。
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宝鸡高新区已然位列国家级开发区前茅。
加法——看新兴产业如何聚沙成塔
在国核宝钛锆业股份有限公司锆合金熔炼分厂,技术员郭少波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刨削机,一片片指甲大的铌屑应声而下。铌是合金的其中一种元素,“我现在每天都要完成20公斤的任务,为正式生产线投产备料。”郭少波说。
忙碌起来的不只是郭少波这样的普通员工。国核锆业项目工程总指挥、总经理马林生告诉记者,整体生产线的另外两个分厂:坯料和板带制造厂、管棒制造厂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整体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以生产核级海绵锆2000吨,熔炼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回收处理锆残料600吨,加工核用板带材80吨,生产管棒880吨。
离开国核锆业不过几分钟,记者来到了华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当初主要是考虑到可以利用宝钛集团宽度达3.3米的钢管轧机,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华新”副总经理尤丰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年计划产量6万吨钢制品规划,利用宝钛的钢管轧机,公司可以节约20万设备购置成本。
与“华新”一墙之隔的是宝钛集团。在宝钛集团带动和辐射下,钛和钛合金产业集群已经聚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
围绕“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纵向产业链以及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专业孵化、钛材交易、其他社会中介服务等横向服务链,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像火车车厢一样节节增加,形成了“一个产业园、多个园中园,一个大产业、多条产业链,一个大集群、多个小集群”的发展格局。
巧用“加法”,宝鸡高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钛谷”。
“努力延长产业链,真正实现产业的聚集,上游延伸增强产业的市场稳压能力,下游延伸提高产业话语权。”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新年一语道破宝鸡高新区这几年迅猛发展的秘诀。
“减法”——看园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孵化”升级
过去,在引进项目时缺少选择性,本地许多产业也缺乏强有力的整合。“这让高新区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说起高新区发展初期面临的尴尬,高新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毕新堂流露出一丝无奈。
“由资源驱动转变为综合要素驱动,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由工业企业的分散布局转变为集中发展布局。”产业专家的意见深深击中高新区决策者和企业家的心坎。
高新区引进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时,整合了本地混乱的乳制品产业上下游,扶风、岐山、凤翔等县的上万头奶牛也有了稳定可靠规范的乳源“消化市场”。引进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关中地区20万吨的玉米,带动了农业发展……
“引进什么样的项目,不引进什么样的项目,心中得有把尺子。”宝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琳说。以市场为指导,以国内外经济发展大趋势为方向,重点引进低碳、环保、高科技产业企业。
做好产业整合、有选择性地引进项目,宝鸡市高新区从“减法”中求效益、求发展——重点引进了徐矿太阳能光伏、陕汽金鼎15万吨汽车零部件铸造、赛威特种重型机床、西电中低压输配电、宝成航空精密制造基地、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锅炉、机床集团研发生产基地等一大批高新环保产业项目。
到2015年,宝鸡市高新区将要实现一次更大的跨越:年经营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亿元。
“乘法”——工业化城镇化联片带动
随着宝鸡市作为副中心城市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是变得长袖善舞起来。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宝鸡高新区逐渐形成了新材料、石油钻井装备、高速铁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制造、中低压输变电、航空安全装备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高新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农村被顺势牵入高新区发展规划蓝图。
在此背景下,宝鸡高新区也在积极尝试利用产业重新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实现各种要素资源与企业资源的集约整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高新区发展与城乡统筹协调共进。
马营镇东星村已落实了284户拆迁补偿方案,156户已搬迁,四栋安置楼已开工建设;钓渭镇东阳村三组整体搬迁项目已建成使用,40户农民搬进了新社区……对这些农民而言,变的不仅仅是有了漂亮的房子,更是出了家门就是单位的便捷就业环境。截止6月底,高新区各类培训达11000人次,上半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30元,同比净增280元,同比增长16.2%。
“在引进工业企业项目时,有选择地绑定现代农业项目,实现工业真正反哺农业。”赵新年介绍说。记者了解到,宝鸡高新区采取“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壮大蔬菜、猕猴桃、干杂果、优质粮四大基地,建设“南山北麓浅山都市农业生态带”、“高新区秦岭北麓优质干果杂果经济林带”,积极推动八鱼镇以设施蔬菜为核心的爱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宝鸡市高新区将园区建设与城乡统筹相结合,园区发展与城镇发展相融合,其投入和产出不断焕发“乘数效应”。
傍晚时分,漫步于渭河岸畔,繁茵似锦、高楼林立。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一场围绕重新布局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高新经济”风生水起,新兴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强势崛起。(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