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难起色 浙江零部件业何去何从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19440
核心提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位于江浙一带玉环县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出现生存危机。当时的玉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位于江浙一带玉环县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出现生存危机。当时的玉环人敏锐地察觉到汽车发动机领域可能有商机,于是,他们把渔船上的发动机拆开,把一个个零件分给原来搞渔船修理的作坊式工厂仿制。

  浙江省还有很多类似的通过拆解汽车整车搞仿制起家的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组建的民营企业,在一间间简陋的厂房里开始了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初期的发展。

  现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的标志性产业。最近几年,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零部件企业参加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展会,引发了人们对“浙江现象”的热议。

  记者将通过剖析这一现象向大家展示内忧外患中的浙江省零部件产业。

  数量多 规模小

  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一张光鲜的名片。据了解,浙江省有7000余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企业数量、产值规模和就业人数方面都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国内林林总总的汽车零部件相关展会上,总是有众多的参展企业来自浙江。

  9月25日,步入2010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现场,展览会最醒目的1号馆,贴着标有“温州·瑞安”、“温岭”、“玉环”字样的巨幅广告。走进1号馆,迎面就能看到“浙江省”三个大字。

  “低、小、散”、“村村冒烟”曾经是浙江省台州市汽车工业园真实写照。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州市整车生产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品格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珠港镇坎门,占地面积为311.63万平方米的玉环汽摩工业园里,集聚着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加工企业,数量多达1000家。

  “中国汽摩配之都”瑞安市,从早期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实力、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有汽摩配生产企业总数约1500家。其他诸如绍兴、嘉兴、宁波等地也都集聚着为数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nextpage]

  虽然数目多,总体规模大,但仍然沿袭数量扩张、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就单个企业来讲,上规模的并不多。据记者了解,分散在浙江省的7000余家企业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只有1670家,更多的企业规模小、投资分散、集中度低。在玉环,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仅61家,占比不到6.1%。超亿元企业仅28家,占比2.8%。即使在浙江省汽配业规模较大的瑞安市,规模以上企业有342家,仅占总数的22.8%。

  记者在博览会1号馆里与几家零部件企业交谈时发现,除了万向集团、亚太股份等企业规模较大外,大多数企业总资产在1亿~5亿元之间,还有一大批零部件企业资产没有突破亿元。
 以外贸出口为主

  记者多次参加过零部件展会,发现有这样一类展商:他们操着流利的外语与国外采购商洽谈业务,展台上待散发的产品宣传册大多是外文,甚至,有些展商的名片只印英文。

  “来参加展会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我们的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收获一些客户。我们的客户主要来自欧美。”台州艾特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一位海外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公司90%以上的产品针对海外市场,国内市场的比例微乎其微。”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万向节、传动轴、球笼、轮毂轴承的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产品85%以上销往国外。出口贸易是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个明显特点。

  台州意豪转向机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施文祥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从国内汽车售后市场做起。“起初国内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售后市场不成熟。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以前我们生产的汽车配件产品,有三个月的质保期,而国内的经销商总是在快到质保期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将产品退回厂家。这样翻来覆去的返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利润单薄的中小企业就对国内售后市场失去了信心,转而向国外汽车售后市场发展。国外汽车产业处在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生意就比较好做。”施文祥告诉记者。

  1998年,冠盛集团开始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展会、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展会等,抓住机会让自己走出去。到今天,冠盛集团的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很多国家都有他们的营销网络。

  说浙江省汽车零部件飞向全球一点也不夸张。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世界上每5辆汽车就有一辆装配台州产的雨刮器,台州一年生产的减振器可以配装200万辆汽车。
  外销转内销 面临重重困难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浙江省成为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省份。这些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自然而然地调转船头,外销转内销。

[nextpage]

  缺少品牌、没有终端、同时面临如此多的竞争对手,出口转内销让这些中小企业面临很大挑战。“转向国内,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重新培育,这对企业而言,相当于从零开始。”浙江省台州市一家做密封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做内销比外销困难,重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要增派人手做品牌,要拿出资金做研发,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目前,密封件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厂家多,每个厂家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不容易,特别是在大家模仿生产的情况下,想要成功非常困难,我们目前只能慢慢来。”

  这位负责人也透露,由于多年来企业一直瞄准国外售后市场,生产的产品已经与国内的车型脱节。外销转内销意味着产品要更新换代,这也是面临的困难之一。

  据了解,外贸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接单与生产,企业运营流程相对简单。但是做国内市场则要复杂得多,需要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习惯和需求的顾客,涉及产品研发、生产、渠道、终端、售后服务多个环节。去年,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冠盛集团调整了战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步步走向国内售后市场。该公司国内营销中心经理陈相华告诉记者,在战略规划逐步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几个难题。“一个是信息沟通不畅。国家政策对企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转型期的企业,国家的支持政策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另一个难题是人才。‘旅游打工’这个词用来形容现在的打工者非常贴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及上一代。另外温州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影响着他们是否留下来。人才不断流失,已经成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陈相华说。
产品开发能力弱主机配套能力差

  由于规模小,浙江省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储备,发展到今天,很多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研发还处在跟踪、模仿阶段,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上个世纪初,十几家民营企业的老总合伙买了一辆二手菲亚特,把车肢解后,每人分得一个零部件,从仿造阶段开始步入汽车零部件行业。

  虽然对记者说的仿造,黄岩区一家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认为“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他也向记者承认,现在企业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仅限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像密封件,很多企业只能在产品表面颜色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地方申请专利,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出了一个事实。

  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配套市场、售后市场和出口市场。目前我国零部件出口产品80%以上还停留在售后维修市场,只有少数进入全球配套市场。浙江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较少,专业化生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整车和主机配套能力弱。从现有产品结构看,小而散的机械加工类零件多,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部件优质品牌不多,难以满足整车配套标准要求.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