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势 谋成渝之“机”
2007年,内江汽配年产值仅20多亿元;2008年,年产值达到63亿元;2010年,实现年产值205亿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产值131.5亿元。
近年来,借力成渝市场,作为内江传统优势产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十倍扩张。
“成渝地区一直是我们的主战场。”内江市汽配产业推进办主任熊翊表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正式实施,是继成功创建“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后,内江汽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次面临的重大机遇。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内江地处成渝腹心,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次级交通枢纽。从汽车产业发展布局上来讲,内江既毗邻汽车摩托车产业极为发达的重庆市,又处于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整车制造基地。
而内江自身也具备将汽配产业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
内江现有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127户,生产汽车零部件1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4万余人。全市汽配产业涵盖了铸造、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群体和配套体系;拥有“内齿牌”曲轴、“山川牌”减震器、“峨眉牌”柴油机等国内知名产品。一些产品生产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四川峨眉柴油机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柴油机出口基地,宁江山川机械厂则是国家汽车减震器三大定点厂家之一。”熊翊举例说。
错位发展 抢占成渝市场
“作为为整车进行配套的汽配产业,内江与成渝市场的衔接,由来已久。”内江凤凰汽配公司董事长李开明说。
李开明所在的凤凰汽配,主要从事重型汽车车架生产制造,每年车架产量达10万多副,年产值突破2亿元。与之合作对接的企业,除位于南充的东风外,主要就是重庆长安和靠近成都的资阳南骏。
更多的抢占成渝市场的例子,还在内江汽配产业内上演——隆昌山川精密焊管公司开发生产150多个车型300多个品种的减振器,与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30余家整车厂实现“联姻”;内江金鸿曲轴占据长安汽车年采购量的60%—70%,并已经拥有行业内一定程度上的 “定价权”……
据统计,内江已经抢占了重庆市场33%左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份额。
“尽管汽配采购早已形成全球化的趋势,但我们仍把邻近的成渝两地整车制造产业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李开明的另一个身份,是内江市机械汽车协会会长,40多家汽配企业、2万多名产业工人已经加入该协会。
李开明的话,点出了内江汽配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也带出了成渝经济区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目前,重庆已经形成逾200万辆的整车制造能力,占全国份额的10%以上;成都虽然起步较晚,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占全国份额的5%以上,并逐步成长为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实施,进一步加速了内江汽配产业的扩能计划。
“瞄准韩国现代布点资阳并与之顺利对接后,我们力争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实现产量20万副,在今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李开明说。而正在进行二期规划设计、总投资2.38亿元的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新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可达20万吨,年产值16亿元。
内育外引 提升配套能力
在川渝产业集群中,内江是四川省汽车发展的重点区域。
“内江汽配产业基础很好,但发展压力也挺大,存在着区域内被边缘化的危险。”内江市经信委负责人分析指出,对内,内江不具备德阳、绵阳等紧邻成都的市场优势;对外,面对的是重庆老汽车工业基地的挤压。“如何做好自身定位,扬长避短,提升服务成渝、配套成渝的能力,至关重要。”
2011年6月,内江市城西工业园区,正田控股、川南汽贸城两个项目开工建设。这在内江汽配产业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正田控股集团投资10亿元的年产100万套汽车变速箱、汽车制动器及汽车底盘总成项目,将提档升级壮大城西工业园区机械汽车主导产业;由西南地区销售第一的东创建国汽车投资建设的内江川南汽贸城,将把内江建设成为川南地区功能最全、模式最新的国际化汽车贸易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和汽车文化交流中心。
依托川渝,面向全国,加快内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2008年下半年起,内江在全省率先成立汽配产业推进办,同时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营造最佳环境。
内育外引,整合提升,以基地建设、园区带动推进汽配产业发展。目前,内江、隆昌汽配园区新增面积6平方公里,发展速度超过了前10年。短短两年时间,先后引来了依莱维克电动车、德摩叉车等知名汽车企业,新入驻规模汽配企业14户,园区年产值达80多亿元。
对接成渝,内江近期的目标是,整合现有10余家汽车小配件生产企业资源,分类生产400多个变速箱、后桥等汽车总成、分总成的零部件,逐步形成和完善内江自身的汽车零部件二三级供应体系,主要面向川渝地区一级配套厂家供应。(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