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柴油机能否成为下一个“高铁”?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10900
核心提示:  产业转移自有规律,从英国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造船业多次转移,离开的是发达国家,追随的是正在

   产业转移自有规律,从英国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造船业多次转移,离开的是发达国家,追随的是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承接造船业的转移顺理成章。生产转移的同时,技术也在积极消化吸收中,让人似乎看到了中国企业在高铁行业中所走的路径。

  在造船业的转移中,柴油发动机慢了一个节拍,我们由此看到一条清晰的转移逻辑:和资金、劳动力优势相比,技术优势总是最难被转移。

  拥有领先技术的两大柴油机巨头,优势地位已很难撼动,他们将精力主要用于研发,传统的柴油机行业在电动控制、节能减排的要求下,技术依然日新月异。在这个产业链条中,中国企业负责制造和销售,似乎只是巨头们的打工者。

  从制造优势向技术优势转移,占领技术高端是每个企业的心愿,不过并不容易。我国高铁建设本有应用自主技术的打算,2002年铁道部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系统“中华之星”,无疾而终。之后就引入西门子、阿尔斯通、川崎重工等合作对象,并要求技术转让。

  政府要求,任何铁道工程都必须有至少70%设备由国内企业生产,这和2009年国家提出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类似,《细则》要求船用柴油机等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消化吸收海外先进技术,正是高铁国产化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不但已将高铁技术为己所用,还在海外市场攻城掠地,令人看到中国机械行业巨大的生命力。

  这其中,都可以看到政府之手的推动。除此之外,庞大的国内市场,让海外技术有转移的动力,同时也提供了孕育各种行业的基础,容易让一个行业得到发展的机会。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