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创新成转方式强劲引擎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30070
核心提示:“夕阳技术”换代传统产业图强“我们将在年底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力争全年能源成本吨材降低

    “夕阳技术”换代传统产业图强

    “我们将在年底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力争全年能源成本吨材降低100元,同时还要增效10亿元。”10月21日,唐钢副总经理李建新对记者说。

    高能耗的“黑帽子”在钢企头上戴了这么多年,何以一朝摘除?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给出了答案:“唐钢的可喜变化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和钢渣改性气淬处理及示范的实施。”据介绍,借助烧结余热发电和转炉余热发电及煤气发电示范工程,唐钢现在自发电比例达到70%以上,比去年提高了近一倍,每年还可为公司节约电费1.7亿元以上。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

    如今,曾深陷“大船调头难”困境的“钢老大”——河北钢铁集团已初尝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对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的集成和应用,为构建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仅2010年1至7月份,全集团就开发新品种110余个,增创效益3.91亿元。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行业技术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贾红星表示,五年间,我省谋划组织了大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支持的科技经费连续三年以50%以上幅度增长,使我省各大产业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不仅成为企业节能减排的良方,更成为企业提质创效的法宝。“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两年,通过广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包括钢铁、化工、纺织等在内的我省众多传统产业产品开始实现由高能耗、低附加值向节能环保、高附加值转变。

    一系列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和新技术应用见证着科技创新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力:

    ——在国家实施的民口11个重大专项中,我省在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大型油气田、水体污染控制、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育种等7个专项中承担课题研究,为全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围绕钢铁产业技术升级、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新药创制、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等,全省明确七大资金集中投向,组织实施了“CCF-3型碳纤维产业化”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自主创新成果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组织实施“铸造业节能减排新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等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节能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推进全省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持。

[nextpage]

    ——2006年以来,全省有100多个小麦、玉米、果菜等农业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杂交谷子新品种亩产达810公斤,居国际领先水平。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单产达657.37公斤,连续三年创新纪录,帮助全省粮食连续7年丰产。

    核心技术抢占高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南非世界杯赛场上频频亮出的“中国英利”字样,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河北的光伏企业。2010年7月,英利海南年产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投产,英利整体产能达到1000兆瓦。

    英利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我们平均每两天就有1项创新成果。”英利的技术人员表示,通过技术创新,英利可以实现180微米的硅片低成本切割;多晶硅铸锭设备拥有多种型号,还可节约33%的水电成本。

    英利太阳能、惠腾风电、石药丁苯酞……“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

    发展新兴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任务之一。五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3兆瓦陆上风电整机开发与产业化、并网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器、半导体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造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组织开展石家庄、保定“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工程、唐山“十城千辆”电动汽车试点城市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围绕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支持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等企业承担“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丁苯酞高端制剂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了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靠技术夺魁的“中国第一”不断花落河北。在省科技厅支持下,唐车轨道客车公司连续实施“最高试验速度400km/h的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研制”、“高速列车车体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了时速350公里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

    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抢占产业高端。“十一五”期间,我省在高速动车装备、风电光伏产业设备、半导体材料、液晶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上形成了国内优势,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2006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80.3亿元、增加值达到6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了10%。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也增至45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119家。

[nextpage]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平台厚积薄发

    2010年初,科技部公布第二批5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单,我省5家实验室榜上有名。对于此前仅有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河北来说,这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对于亟待抢夺创新制高点,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河北而言,更是恰逢其时的好消息。

    突破源自五年来我省对于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的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我省相继出台《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定,进一步规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我省以石药、华药为依托,组建“国家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省乃至国家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实施“企业孵化器环境与能力建设”专项,我省建成国家级孵化器7家,全省在孵企业达到1701家,在行业科技创新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还创造性地制定了省部会商河北科技工作的新机制。2008年3月,省政府与科技部签订了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举行第一次部省会商,确定了省部共同推进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等重点合作领域;2010年5月,第二次部省会商成功举行,确定了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等议题。

    河北的创新路径五年间在多个维度快速延伸发展:院士联谊会吸纳240多位院士成为河北发展“智囊团”;建军转民技术成果转移平台促我省与十大军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我省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科技成果向河北转移和产业化有了明确路线图……

    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也催生出一系列科技成果:统计显示,2006至2009年,我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10933项,专利申请量也在2009年首次突破万件大关。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11项“河北创造”获国家奖励,获奖数量和第一主研单位获奖项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未来五年再谋跨越创新驱动引领未来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打造环京津科技合作平台,以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为载体,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大企业的科技合作,重点推动中科廊坊科技谷加速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技术交易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全面提升工业聚集区和各类园区的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我省还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为目标,加快构建“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建设钢铁、能源等十大工业研究院,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高速动车组、机器人、电动汽车、钒电池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提升我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