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记者来到山西产煤大市太原古交采访。在这里与井下采煤工、政府官员一同回忆古交昨日的红色情节、 今日艰难的转型之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当地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集中力量发展新中国的工业经济,国家从山西原交城县与阳曲县划出一部分乡镇,组建古交工矿区。不久,一个县级建制的行政区,正式走向历史舞台。1988年,古交市正式成立。
岁月悠悠。古交地区还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东征时,中共徐海东将军率领红十五军团二部曾挺进古交,在当地转战8天,从此播下火种。在之后的岁月里,古交人先后在此接送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以及大量重要物资,被中共誉为“钢铁走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长眠着5000多位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先烈。
当地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当年的古交曾有过骄傲的一页。今日古交市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煤炭产业一业独大,地方85%的财政收入,90%的人口就业,来自于煤炭及相关产业。
在古交市21万人口中,属于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只有约7万,其它多数为因煤炭而来的外乡人。
据介绍,山西焦煤集团有5座大型煤矿坐落在古交的土地上。古交市城区以南的东曲矿,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位于古交市汾河北岸的西曲矿,年生产能力300万吨。马兰矿位于古交市西南部,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屯兰矿地处古交市以南6公里,核定能力500万吨,并配有相应生产能力的现代化选煤厂。
当地人笑称:“如果这些驻地企业都为古交所有的话,那古交的地方的财政收入将是个吓人的数字。”
52年后的今天,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后,古交市也面临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制约,忍受着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威胁。同时,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等社会呼声逐渐高涨的背景下,古交市开始走上一条传承资源秉赋、革新产业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充满阵痛的经济嬗变。
古交市委书记郭建发认为:现阶段,古交的经济发展不可能离开煤,只能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采煤开始到所有与煤相关的衍生物全部利用,形成多条产业链条,生产多种产品,这个过程不再向古交的土地上堆砌矸石,不再排放废气,不再排放污水,即所谓的“零排放”。
市委书记的思路,代表着古交21万人的意志。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专家制定新型煤化工示范区规划,提出打造“一区带三川、三川建八园”的产业新格局战略构想,即以建设省级新型工业区为龙头,在屯兰川打造科技、电力焦化、金属镁及镁合金冶炼和钢铁精密铸造等4个工业园,在原平川打造新型煤化工和生铁冶炼铸造工业园,在大川打造煤层气开发和风能太阳能开发工业园,力求以此推动古交经济实现生产规模上由小转大、生产方式上由污转净、生产工艺上由粗转精、产业结构上由黑转绿“四种转型”。
古交人抓住煤炭资源整合的契机,用牺牲巨额GDP的代价换取新的生产方式。人们相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为古交带来美好的前景。
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之后,当地政府便大刀阔斧的整治。古交关闭了产量小、资源浪费大的小煤矿。地方煤炭由过去的174座整合为25座。
有关部门介绍,2009年以来,古交市按照“循环、科技、环保”的总要求,筛选上马14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4个全面完成。今年新上项目4个,概算总投资为9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5亿元。
据称,这些项目有属于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项目,有属于新材料项目,有属于传统产业提升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将经济板块做大,将产业链条延长,以打破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迅速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实现多元化发展。
郭建发告诉人们,古交市的转型发展之路才刚刚起步,将是一个痛苦的自我革新过程,也许还将遇到多种因素的困扰,但这条路代表着山西煤炭之乡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