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工信部全文印发了《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及其子规划《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文简称《铝工业规划》)。与其他行业极为不同的是,在该规划中“跨所有制整合”首次被政府明确提出。
在如是整合思路下,中铝、五矿等大型国有企业被赋予了重要角色,对于已经掌握上游资源的央企来说,无论是向下游延伸,还是转场竞争都具备优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大原则下,如何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减少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利益纷争尤为重要。
“国进民退”或上演
理论上民资可以兼并国资,但现实中,这一方向不被看好。
《规划》明确,按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优化布局,大力支持优势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竞争力。《规划》也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与此相对应,《规划》提出了2015年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铝工业规划》则明确提到了,要充分发挥中铝公司、中电投集团等大型企业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各行各业都要转变生产方式,做大做强是必然的选择,可以是民资兼并国资,但现实的看,这一方向不被看好。”上述工信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十一五”期间大型央企的全国布局,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地方企业和民企没有动力向上游延伸。
作为全球第二大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的中国忠旺虽然在中国市场深耕铝深加工多年,在上下游整合中具备优势,但该企业执行董事兼副总裁路长青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收购上游铝制品企业,“除非将来原材料供应对忠旺形成制约才有可能考虑相关计划”。
而中铝公司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向下延伸是一个大方向,但直接收购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并非固定模式。
求解“速度与效益倒挂”
产业集中并没有带来行业的升级转型,反而导致了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有色金属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3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9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9.8%和28.1%。
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在“十一五”期间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后,大型国有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重组机会,一大批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包括铜、铝、铅、锌、镍、镁、钛、锡、锑、汞等十种)进一步为大型国有企业所控制。
中铝公司、中冶集团、中信集团、中电投集团、五矿集团等企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2010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比例分别为铜76%、电解铝67%、铅45%、锌50%、镁55%。依据《规划》要求,到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
但此前的产业集中并没有带来行业的升级转型,反而导致了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电解铝开工率只有70%、镁冶炼只有60%。而一大批精深加工产品,如航空航天用铝厚板、集成电路用高纯金属仍主要依靠进口。
1月30日的《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15.8%降至10%,并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设定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发展有色金属生产服务业。
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对此目标的解释是,此目标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消费增速放缓和节能减排压力渐增的因素。
央企地方利益需调和
行业大整合需兼顾各方利益,在鼓励央企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虽然《规划》并没有明确有色金属行业重组的具体模式,但从过去的经验看,这种以提高产业集中度,造就行业“航母”的整合重组,除了 “国进民退”,基本上会沿用“中央挺进地方”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