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19-12-16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8160
核心提示:近年来,武钢以建设新型企业为目标,切实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出一批
       近年来,武钢以建设新型企业为目标,切实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出一批享誉市场、深得用户信赖的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也逐年上升。
       丰硕的科技成果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的复杂环境,面对世界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武钢全面推进第三次创业,掀开了武钢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武钢成功重组了鄂钢、柳钢、昆钢股份,组建了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项目获准开展前期工作,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这一时期也是武钢科研投入最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武钢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多项,投资近500亿元。三冷轧、三硅钢等项目的投产,使武钢主体装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目前,武钢已经形成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结构钢和精品长材四大生产基地。
       硅钢。这一时期,硅钢获得长足发展。形成200万吨年供货能力,具备顶级硅钢生产实力,品种、技术与规模国内领先,是全球最大的硅钢产品供应商。取向硅钢实物质量与日本新日铁产品相当,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达100%。HiB钢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武钢硅钢已成功应用于三峡700MW级水轮发电机、全球最大核电机组——台山核电、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神六载人飞船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汽车板。近几年,武钢自主创新研发汽车板跨越三大台阶,成为国内惟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生产高级轿车用钢的钢铁企业。至今已成功开发成套轿车用钢板的生产技术。研发7大系列100余个牌号的汽车板产品,实现汽车整车全规格供料。产销量大幅提升,批量供货神龙、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等厂家。不仅如此,武钢汽车板还实现高端突破,“挤”进美国通用、奥迪、日产高档汽车大门。轿车面板月产量突破万吨,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宽热镀锌汽车板填补国内超宽面板领域的空白。
       高性能结构钢。武钢研发出第五代桥梁钢并成功应用到芜湖长江大桥、京沪高速南京大胜关铁路桥等60余座大型桥梁,成为我国桥梁钢研发与生产的引领者。压力容器钢形成6大系列19个压力容器和压力钢管钢种,成为国内高性能压力容器用钢系列产品的奠基者。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性能建筑用钢,并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等地标性建筑。
       精品长材。近年来,武钢重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高速重轨通过认证并成功供货于京沪高铁,成为继硅钢产品之后武钢新的效益增长点。帘线钢生产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最大的帘线钢供货基地,产量、质量和市场占有率都名列前茅。
       强大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目前武钢已经形成以“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双高”产品比例由2004年的54%提高到82%以上。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武钢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冷轧硅钢片和船体用结构钢板荣获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大批精品产品畅销国内外的背后,是武钢技术进步成果的强力支撑。据统计,2005~2010年武钢共申请专利2029件,仅2010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就是1980~2004年总和的6.44倍,专利转化率达92.6%。2005年以来,武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多项。“取向硅钢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武钢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2010年武钢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特别奖”。
       继成立武钢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武汉市-武钢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后,2011年又创建武钢首个海外合作研究机构——“武钢-迪肯汽车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实现研发资源海外配置。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首个合作项目协议正式签署,实现海外科研合作“零”的突破。独具特色的科研体系进一步完善。
       武钢在创新和健全科研体制机制的同时,着力提高技术研发实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铿锵前进的步伐
       进入“十二五”以来,武钢致力于实施“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武钢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7.4%,全面完成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在钢铁业的“寒冬”中实现弯道超车,逆境崛起,企业利润逆势增长。
       这一年,“创新武钢”成果丰硕:全年新试新推产品470万吨,比上年增长12.7%,新产品开发再创新高。海洋平台用钢首次中标中海油南海荔湾项目;2011年全年武钢共申请专利703项,再创新高;专利授权641项,其中发明专利158项,是去年的2.6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此外,一批国家项目的申报也喜获丰收。《炼焦炉荒煤气显热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和项目资助。“鄂西高磷赤铁矿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等6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库。
       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武钢(北京)新材料研究中心项目正式运行,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00亿元的武钢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武汉光谷动工;武钢携手IBM共建创新中心,从制造业拓展到工业信息化领域。一系列举动,都显示着武钢抢抓战略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如今的武钢,正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沿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条康庄大道铿锵前进……。(何人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