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鲜花吐艳、气氛庄重而热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著名材料科学家、90岁高龄的“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是继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者闵恩泽院士、稀土化学开创者之一徐光宪院士,分别于2007年度、2008年度被授予该奖项之后,化学化工界专家再次获此殊荣。
在颁奖大会上,共有58个化学化工类项目被授予本年度国家科技奖。至此,“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领域已有27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显示化工行业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稳步提升,在以先进技术改造化工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专家捧得最高科技奖
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他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上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4年,为了提高某国产战斗机的档次,师昌绪受邀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推动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两个台阶。
生物材料是21世纪各国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我国因为多种原因一直无法加入国际组织。1997年,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国内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98年,我国生物材料最终加入国际组织,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国内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机会。师昌绪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生物材料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对材料科技发展的拳拳责任心。
能源资料类成果比重增加
从本年度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化工类项目分布领域来看,位于上游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勘察、开采与加工类项目较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项目,更是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为近年来所少见;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等多个油气项目也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年度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受国家对能源、资源战略性需求的推动。为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在能源、资源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动辄上亿元的创新资金投放,为一批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油气、煤炭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也加速了重量级研究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譬如,获得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创立发展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相油气勘探、叠合盆地碎屑岩油气勘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等先进理论,形成了超深层缝洞型储层预测与刻画等13个优势配套工程技术系列,使油气储量和产量均翻了一番,勘探成功率达到世界同类油藏勘探的领先水平。
精细化工项目引人关注
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方面的获奖项目也为数不少,占到本届化工类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绝大多数,在科技进步奖中也占到了一定比例。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作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精细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得到了国家、企业与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项目通常规模较小,相关科研项目的投资也较少,再加上该领域此前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客观上有利于研发突破。
相对而言,传统的石化和化工领域在本年度的获奖项目中占比例偏低,在体现原始创新性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与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上尤其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相对成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空间有所减小;二是当下该领域的科技工作,大部分以技改为主,较难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当然,这样的局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化工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鞭策。
在精细化工领域,今年的获奖成果引入关注。譬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全球畅销处方药之一,被誉为“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获得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创新性地糅合化学与酶法合成工艺,自主开发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产业化技术,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该高端抗生素的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制药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