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又加速外逃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有人甚至称之为“离歌”四起。“中国制造”将走向何方?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扩张”与“出逃”并存,是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由低端磁翻板液位计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制造业转型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磁性浮子液位计制造业在世界并购市场上动作频频。今年以来,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并购东欧最大的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
商务部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以前外资青睐的“中国制造”优势,已明显转向。
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海外并购60起,涉及金额194.20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而据摩根大通的一项统计,早在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已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不仅在青岛,在全国不少地方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而这已是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唯一一家工厂。我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义乌已逐步向半成品集散中心转变,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客商把半成品从义乌运回国内组装。
在青岛、威海等地,记者感觉到“中国石英管双色液位计制造”向外转移的态势。原本看重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一些韩国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转移。1994年在威海建厂生产佛龛的暎林企业董事长姜永逸说,最近3年,工人工资水平以每年20%的平均速度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和企业承受范围。
最新公布的7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6月微落0.1个百分点,虽然略高于临界点,但该指数已经持续回落3个月。特别是小型企业PMI为48.1%,比6月回升0.9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