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创始于1989年,当时是搞焊接材料的小厂,企业产值不过一亿元左右。目前,三一集团位列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六,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20余年时间,三一集团走过很多工程机械企业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过的路。
翻开旗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的业绩报表,一串串靓丽的数字引人注目:2006年企业营业收入45.74亿元,净利润5.57亿元;2011年营业收入507.76亿元,净利润86.49亿元。6年多来,三一重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年复合增长率都比同行高出50%以上。在《财富》杂志评选的2011年中国500强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40家公司,三一重工以净资产收益率59%登上榜首。三一如何实现这样骄人的业绩?三一的发展轨迹对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启示?本报记者近日赴长沙,采访了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
启示一
自主创新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三一产品是按照价值来定价的。价格是通过竞争由客户来决定的,而不是按照成本来定价的。
记者:您认为三一高速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唐修国:第一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归根到底来说来自于创新。我觉得三一全部发展史可以用我们一系列的创新来概括:不断有新产品上市,然后在研发方面进行巨额投入,新产品又不断出来,形成良性循环。国家几次调控的时候,很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我们的老业务也未必都能够增长,但我们恰好因为有创新,不断有新业务出来。新业务出来以后,对我们来说就是新起步,所以又有增长。这样一来,就平衡了我们老业务的下滑。比如说,我们过去搞焊接材料,现在已经不做了,就是被新业务替代掉。
第二点,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我们提出要“品质改变世界”,要在全球去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制造比其他地方制造还好”。我们怎么办呢?替代进口。所以三一所有的产品从头至尾,像混凝土拖泵、泵车等全部是替代进口的。这些产品的定价是怎么来的呢?按照进口产品定价!接近甚至超过进口产品品质的水平,然后又是中国制造的成本,我们的效益不就好了吗?所以三一产品是按照价值来定价的。价格是通过竞争由客户来决定的,而不是按照成本来定价的。如果实行低价竞争策略,我们哪有今天占销售额5%至7%的研发费用投入,形成不断为客户创造更加节能环保新产品的能力呢?
回过头来看,我们走的这条路其实是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市场竞争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价格战,不断降价,利用制造成本低的优势,挤占市场份额;二是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大力自主创新,赋予产品以更好的功能,贴近用户需求,从而吸引客户。我们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我们的“替代进口”策略就是一种差异化。同进口产品相比,我们的差异化在哪里呢?是接近他们的质量水平,更好的服务,同时又是中国制造的成本。我们开发了很多中国客户习惯的功能,而进口产品则以一个傲慢的姿态进入中国市场,他觉得他这个东西这么好,欧洲人能用,美国人能用,日本人能用,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所以他是在教训我们,而我们给了中国用户以很好的尊重,这是与进口产品的差异化。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