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茁壮成长 零部件行业十大成就

   2020-09-01 互联网黎美容28230
核心提示:  回顾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我们将看到,历史的星空依然闪烁,而璀璨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回顾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我们将看到,历史的星空依然闪烁,而璀璨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1.中国汽车零部件跻身全球采购体系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曾作出这样的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约25%提高到30%。这种判断正在变成现实。中国汽车零部件已然迈进全球采购体系之中。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是伴随着整车行业的成长而崛起,并先于整车率先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成立,汽车汽车零部件作为一项特定的产品从此由特定的公司专营。与此同时,各省也成立省级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从此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加入WTO以后,汽车零部件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出口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据统计,2000~200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年均出口增长率为54.4%,大幅超过了29.5%的进口增长率。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一份报告,2000~2006年,我国53个核心汽车零部件年均出口增长率为30.3%,大幅高于17.5%的进口增长率。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纷纷在华设立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加大采购力度。一些规模较大的汽车公司一年在华的零部件采购量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汽车零部件第四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在出口金额和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也正在实现出口形式、产品结构、出口区域和出口市场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由单一的产品型出口开始向资本型出口转变,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出口开始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转变,由主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转变,零部件出口以售后市场为主逐步向OEM市场转变。

  2.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自强不息、迅速成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一批自主品牌零部件产品。自主品牌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步伐也令人欣喜。例如奇瑞汽车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吉利从第一款自主研发的479Q发动机下线开始,不断推出自主品牌产品。2003年,吉利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2004年,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2005年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器在吉利问世。湖南江滨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全套活塞制造加工技术,通过20多年努力,研制出中国第一只液态挤压铸造活塞,第一只耐磨合金镶圈活塞,第一只内冷却油道活塞等。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完整的主机配套体系;已经形成有代表性的零部件产业基地;出现了一批以万向、富奥、东风、湘火炬和延锋等为代表的零部件集团。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经过多年的努力,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7580家;2008年1~11月,产业工业总产值8658亿元,工业增加值2042亿元,产业资产总值达到7534亿元,产业利润总额达538.8亿元。2007年,汽车零部件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达到159万人,占汽车工业的60.7%。正是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才使得我国整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渐趋成熟。

  3.汽车零部件业成为吸引外资重要领域

  记者查阅到一份2004年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

  跨国公司仍在增加在华投资或扩大业务规模。根据粗略统计,2008年,包括德国大陆集团、博世,美国阿文美驰、博格华纳、伊顿和意大利菲亚特动力在内的近10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动工建设亚太区或中国区技术中心及地区总部;马牌轮胎、锦湖轮胎、辉门等20多家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宣布新厂奠基或工厂落成,投资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年。今年上半年,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新开工的工厂和新建成的技术中心接近20家。

[nextpage]

  以博世为例,尽管遭遇金融危机,2008年在华销售额仍逆势上涨25%,为228亿元。其在华投资额已达30亿元,共建有44家工厂。有消息称,该集团将于2008~2010年增加对华投资8.5亿欧元。1993年开始正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德尔福,在华工厂数量也不断增加,其在华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日本电装重新制定了2010年发展目标,将扩大在中国工厂发动机部件和车载空调的生产。

  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本土化的要求推动着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跨国公司此举会对本地税收、就业和消费产生拉动作用。汽车零部件业毋庸置疑地成为吸引外资和推动中国经济不可缺少的力量。

  4.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海外

  建国60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由弱到强。在出口量和金额节节攀升的同时,零部件企业更是主动出击、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直面国际市场。

  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家鼓励“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抄底海外视为获得核心技术的重要路径。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的壮大,也为企业走出去打下了经济基础。

  2000年,万向集团与美国LSB公司合作,以4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舍勒品牌、技术专利以及专用设备。今年,万向再次成功收购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的所有有效资产。2006年,华翔集团出资约5195万元人民币,将麦格纳集团旗下英帝尔公司全资子公司、具有85年历史的英国劳伦斯内饰件有限公司收入囊中。

  今年1月,潍柴通过下属子公司竞购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3月,北京京西重工与德尔福签署收购其全球制动和悬架业务的认购协议。这部分资产是德尔福传统业务领域比较有优势的部分,其中包括上千项知识产权以及多项全球领先技术

  海外收购案数量的增加,说明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不断加强。作为获得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经验和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征程已经起航。

  5.一批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壮大

  上世纪60年代末,万向集团的前身不过是7个人、4000元资金、84平方米的作坊式工厂。而去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

  万向集团是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几十年发展的缩影。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表示,当前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已经退到了一个非常次要的地步,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占据主要地位。

  建国60年来,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其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成为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汽车行业的未来。资料显示,目前,国有企业只占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总数的5%、集体企业占10%、外商控股企业占20%、民营控股企业占65%。

  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创收高,对就业拉动大。相关统计显示,去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0.7亿元,其中民营资本共实现3969.41亿元,占总量的42%。截止2008年,这些企业共安置了超过80万人的就业,占零部件行业总就业量的47%。

  研究还显示,民营企业不仅是海外并购的探索者,也是行业的佼佼者和自主研发的排头兵。比如在2006年,浙江博德汽车电子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电子控制(ECU)系统,打破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国外企业垄断。

  民营零部件企业凭借特有的市场活力推动着行业不断前进,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零部件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6.新能源零部件业绽放异彩

  作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今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鼓励措施的出台,国内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离不开零部件业的支撑。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瞅准机会、希望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方面已形成约1800项专利。在三大核心技术之首的电池方面,我国已有由上千家企业组成的电池产业集群,小功率锂电池产量占全球市场的1/3。

[nextpage]

  国内企业目前仍在不断加大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力度。3月底,建龙重工集团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签约落户天津西青区中北工业园。5月,上海市政府与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就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的生产及磷酸铁锂材料产业达成合作框架协议。

  我国正面临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良好机遇。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7.商用车零部件业发展壮大

  乘用车零部件业迅速崛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用车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重型车和大客车不但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商用车零部件整体水平。我国的乘用车零部件几乎是从零起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乘用车零部件基本能满足乘用车的配套需求,本地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

  目前,国内内燃机企业用于商用车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大多数采用了电控系统,排放也达到了国Ⅲ标准,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达到国Ⅳ、国Ⅴ标准。国Ⅲ产品已成为常态。随着国内商用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和产品技术升级的加快,和过去单纯的技术引进不同,目前从产品设计到样机开发直至产品批量生产大部分都由国内企业自主完成,有些新产品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商用车关键零部件中的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项目的技术升级步伐也在加快。应用新技术的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在商用车领域,已形成以我为主、集成创新的主导开发模式,根据整车比例,自主品牌柴油机市场份额已经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

  轿车零部件制造水平低,曾经制约了中国轿车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轿车零部件业迅速崛起。国家采取先引进整车、再努力实现零部件国产化的战略,节省了很多时间和资源。同时,国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推动了轿车零部件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8.汽车零部件业软实力增强

  建国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成就,不但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产值的增长上,还体现在汽车零部件软环境的改善、软实力的增强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随着人才培养的成熟和研发体系的完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一些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一项对全国500强零部件企业的调研结果,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80.4%,企业一年投入的创新费用达63.3亿元人民币。零部件行业申请专利数2006年为1.3万项,2008年达2万多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部件行业自主创新活动非常踊跃。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很多零部件企业正在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从零库存、精益生产到实现成本最低、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等先进的管理理念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另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产业环境越来越好,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展零部件产业园等,为零部件企业研发和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成为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汽车零部件部分把重点放在轿车零部件上,并明确地提出了战略目标:国产化。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站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高度,进一步放宽对汽车零部件业投资模式的要求。《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出台,直接促进了主要零部件产品的本地化进程,也使相应零部件企业的引资和引进技术成为可能。

  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优化软环境,促进当地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软环境的改善,软实力的增强,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汽车零部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特征明显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现已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等六大汽车产业带。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将零部件发展的规模化列入重要日程。例如,吉林省汽车产业跃升计划中提出要做大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计划到2012年,使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30%。同时提出要发展壮大零部件企业集团。采取并购、重组措施,积极培育一批大型集团化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1户产值超200亿元、2户超100亿元、2户超50亿元、10户超10亿元的国内重要零部件企业集团。

  10.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提升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国内燃机制造曾经仅以修配和仿制为主,生产方式以单件生产为主,且生产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很多零部件,如油泵油嘴、曲轴等需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柴油机产品开始由仿制向自主开发迈进,推出中小功率柴油机系列产品、中小功率多缸柴油机。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内燃机行业进入大规模技术和装备引进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的内燃机产品、装备、技术和资金不断地进入中国,一些高性能柴油机产品出现。此后,我国汽车发动机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技术水平和产销量迅速提升。目前,我国汽车配套动力产量已跻身世界前三;形成了同时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格局,不但开发出国Ⅲ、国Ⅳ、国Ⅴ发动机,还研发了天然气发动机、待用燃料发动机等,完善了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

  除了发动机以外,其他汽车零部件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改善。以变速器为例,陕西法士特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美国双中间轴变速器的技术,推出自主研发的12档和16档两款全同步器双中间轴变速器,成为相应重卡配套市场主导产品。另一家代表企业重庆綦江齿轮也在消化早期引进的德国变速器生产技术基础上,推出一系列商用车变速器,在客车行业占有主导地位。在车桥方面,陕西汉德车桥、一汽蓬翔车桥、广西方盛车桥等行业主流企业都加快了产品升级速度,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