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分享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近日表示,中国企业挣快钱大钱的时代将过去,过去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政府在我们过去的发展中,在动员资源投入指定方向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追赶的时候这是有效的。但当你要力争成为领跑集团的一员的时候,要靠创新,而创新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政府是没这个能力来决定的。换言之,得靠企业的态度!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际制造业的格局正在面临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国的机械工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正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最突出的任务是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机械工业总量和规模已经处在世界前列的历史背景下,在转型升级的时代召唤下,我们的机械工业该如何发展?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却“大而不强”,“胖而不壮”,我们到底缺少什么?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产业界到底是如何来认识转型升级?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国际论坛及近期的展会上,我们听到了一些专家和企业家们的呼声,也从呼声中看到了中国机械工业的明天。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弟: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途径有四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经济和制造格局,正在面临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化。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双重洗礼。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机械工业,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如今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最突出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以为,莫过于产业的转型。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我国机械工业在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下,如今就总量和规模已进世界前列。但是实力跟世界前列的地位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大而不强,胖而不壮,可以说是我国机械工业现状的写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展望即将迈入的前程,心潮起伏,我国机械工业在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在国民经济“十二五”的规划中,能否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能否在关键的十年内实现转型升级,能否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可以说充满了诸多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必须在由大变强,从胖到壮的变化当中,迈出坚实的一步。这是我们老一辈的深切期盼,更是年轻继任者的光荣任务。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转型升级的实现,有赖于转型制度、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发展高端设备制造业、有赖于广泛应用新技术、有赖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壮大、有赖于机制体质的深化改革。总之,必须一件一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抓下去,抓出效果。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转型升级的要义有三。一是方向,二是路径,三是举措。方向就是把握趋势,路径就是选准具体的路子,举措就是落实有力的措施。而中国的制造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可以有四条途径:1.系统思维。2.软硬兼施。3.数字智能。4.创新驱动。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近几年,美国的工业化,以及今年年初,美国的学者提出,要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技术”,来重新获得美国制造业的优势。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美国制造业的走向,也向中国制造业显示了挑战的现实性。未来若干年,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每一个机械工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该十分关注的。机械工程技术是机械业发展的支撑,技术发展趋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走向,因此,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不仅是实现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赢得竞争,至关重要。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未来20年,我国机械工业将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融合型制造、超常态制造,这样五种产业形态并存的现代机械工业,把握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勇于创新,锲而不舍,我国机械制造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与机械制造业阔步发展这一历史潮流中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周勤之: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尽快提高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机床是行业工作母机,其发展水平代表了国家的基础行业。从解放前没有机床到现在机床行业产量世界第一,装备数量世界第一,销售总量也是第一。但我们是机床销售制造的大国,却非机床强国。机床水平离世界先进制造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今后的方向——尽快提高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用各种措施来提高技术水平。第一,我们国家机床水平和世界水平不是天差地远。第二,我们机床从业人员数量加上国家高校的研究所在这个行当也是世界第一。我们可以用五年到十年时间把中档提升到高档。希望我们国家从机床大国变成机床强国,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每个产品的质量都提升上去,是能实现的。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同济大学教授张曙: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应从“分蛋糕”思想转为“创造蛋糕”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怎样把机床工业做大变强。第一大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和态度。我们用了世界上最好的部件、零件装出来的东西和外国还有差距,其实关键在我们的态度上。在同样执行的机床精度标准方面,我们过去做到标准就行了,德国日本公司能做到很精准。我们要用做得最好来代替标准的及格线,态度是决定我们机床工业能不能进入世界强国的重要环节。第二,我们的基础研究不踏实,机床企业追求的是产量和规模,而不是追求做出的产品是世界第一,而德国的很多小公司做出的作品是世界第一。这是一个技术和观念问题,做世界第一的产品不是列出一些指标就能达到的,而是技术的沉淀,科研的基础支撑,但中国的企业和学校都显得浮躁,对基础研究不给予重视,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新产品创新,也就达不到世界水平,更别谈世界第一。第三,是经营的策略,我们在很多战略问题上,往往是国家提出一个规划,大家一起去争这块蛋糕,靠拿国家的钱来获利,这是一种分蛋糕的思想,而不是去创造蛋糕,把它做得更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