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角色转变 提升服务能力
2012年11月30日,为期3天的“飞机结构件制造工艺技术培训班”圆满结束并在沈阳举行了结业式。该培训班是继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技术培训班”之后,计划中重点领域用户工艺系列技术培训活动的第二次培训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展计划司联合主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承办,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沈飞公司”)协办。
结业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王富昌巡视员和机械处王建宇处长、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展计划司陈振华副调研员、辽宁省经信委李怀东处长、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袁立总工程师、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王少刚总工程师、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杜宝瑞副总工程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惠仁等领导出席仪式。结业式由陈惠仁主持,王富昌做了重要讲话。与会领导为来自28家机床工具企业的61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给其中10位考核成绩优异的学员颁发了奖状。
结业式后,王富昌、袁立和陈惠仁等领导接受了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工业报》、《机电商报》、《中国机床工具》报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官方网站等媒体记者的采访。
众所周知,我国飞机制造业和机床工具制造业经过连续10年的高速发展,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行业自身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然而进入“十二五”期间以来,机床工具业遇到市场环境的显著变化,也同时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挑战。
对于机床工具制造业而言,缺乏对用户工艺的深入了解,缺乏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是长期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是制约机床工具产品进入飞机制造业等高端细分市场领域的主要障碍。从而导致国内这些市场长期处于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本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引导我国机床工具制造企业更加重视用户工艺技术的深入研究,投入必要的资源,培养一批熟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用户工艺的专家,提高为用户提供装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逐步培养具备为用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能力的人才,努力实现由简单的“商品提供者”向“用户工艺师”的角色转变,从而推动我国机床工具业和飞机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加深合作,共同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机床工具制造业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重点领域提供装备和服务的综合能力,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的学员构成主要是机床工具制造企业的技术、市场负责人和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工程师。
为办好本次培训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牵头,协同有关各方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在授课专家的选聘、教学大纲的编制、授课教材的编写,以及培训班的会务安排和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精心选聘了7位在飞机关键件制造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技术功底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师。本次培训班还是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罗阳董事长、总经理突然去世的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举办的,沈飞公司为培训班的顺利开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沈阳的相关航空和机床企业也为此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帮助,令主、承办各方和学员们非常感动。
在紧张的培训中,培训班围绕飞机结构件制造技术,具体选择了5个技术专题,结合现场参观,为学员们安排了6场专题技术讲座。丰富翔实的教学内容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几天的培训,不但对国内外飞机零件的研发、制造现状、主要发展趋势和解决途径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尤其对飞机结构件加工工艺特点、技术难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该领域需求的机床工具装备的功能、性能特点有了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机床工具业为飞机制造领域提供有效装备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工信部领导对本次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希望和要求,提出要认真总结此次培训经验,进一步在航天、船舶制造和能源发电等重点服务领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