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美国的H.F.shroyer发明了用可发性泡沫塑料模样制造金属铸件的专利技术并取得了专利(专利号USP2830343)。最初所用的模样是采用聚苯乙烯(EPS)板材加工制成的.采用粘土砂造型,用来生产艺术品铸件。采用这种方法,造型后泡沫塑料模样不必起出,而是在浇入液态金属后聚苯乙烯在高温下分子裂解而让出空间充满金属液,凝固后形成铸件。1961年德国的Grunzweig和Harrtmann公司购买了这一专利技术加以开发,并在1962年在工业上得到应用。采用无粘结剂干砂生产铸件的技术由德国的H.Nellen和美国的T.R.Smith于1964年申请了专利。由于无粘结剂的干砂在浇注过程中经常发生坍塌的现象,所以1967年德国的A.Wittemoser采用了可以被磁化的铁丸来代替硅砂作为造型材料,用磁力场作为"粘结剂"。这就是所谓"磁型铸造"。1971年,日本的Nagano发明了V法(真空铸造法),受此启发,今天的消失模铸造在很多地方也采用抽真空的办法来固定型砂。在1980年以前使用无粘结剂的干砂工艺必须得到美国"实型铸造工艺公司"(Full Mold Process,Inc)"的批准。在此以后,该专利就无效了。因此,近20年来消失模铸造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世界实型铸造史上,中国是继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之后较早研究和应用实型铸造技术的国家。回顾中国实型铸造近40年历史,由于我国早些年特定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发展十分缓慢;真正得到我国铸造界认可和关注,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的20余年,尤其是近几年在扩大生产应用的同时,在技术和其他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国内外消失模铸造技术发展现状
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Saturu建立了一个年产5.5万吨的新铸造厂,有三条全自动的消失模铸造生产线。
1991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在都灵建成欧洲最大规模的消失模生产车间,年产量1.5万吨。
1993年德国宝马公司建成年产20万只各种规格铝合金气缸盖的消失模生产线。
2001年美国通用的SMCO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消失模铸造厂。
我国消失模铸造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工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另外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为消失模铸造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的中国实型(消失模)铸造,长期以来进展缓慢,只有近几年才获得较大的进步和较快的发展。2001年我国实型(消失模)铸件产量约为8.55万t(其中:FM铸件为1.75万t,EPC铸件为6.8万t)几乎是1995年产量的6.5倍,可见我国已具备相当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