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短缺有效缓解 工艺技术仍需改进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12420
核心提示:中国铸造网:多晶硅是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全球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是三氯

    中国铸造网:多晶硅是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全球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是三氯氢硅氢还原法(或称:改良西门子工艺),用该工艺生产的多晶硅占世界总产量的85%,是多晶硅生产的主流工艺。近年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化取得长足进步,已成为世界多晶硅生产大国之一。

     中国多晶硅产能迅速扩张

    ·关键技术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中国已成为世界多晶硅生产大国之一

    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曾盲目发展,小型生产厂家多达30余家。改革开放后,我国绝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因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到1996年只剩下原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厂2家。这些生产厂几乎全部采用传统西门子工艺,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消耗大、成本高,全国的多晶硅总产能始终在年产数十吨规模上徘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意识到多晶硅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解决关键技术、能耗、综合回收利用和环保等问题。中国企业开始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力求实现多晶硅大规模化生产,但由于多晶硅及相关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多年引进努力收获甚微。多晶硅日益成为下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企业开始自主开发,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化进展情况并不理想。200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仅80吨,占世界年总产量的0.5%,且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组织实施了863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和863重点攻关计划,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包括“24对棒节能还原炉、大型低温加压氢化、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等一系列攻关成果,以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形成了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为多晶硅产业化发展赢得主动权,2005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年产300吨多晶硅产业化示范线,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促使国外的单项技术和设备低价进入中国。

    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的《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多晶硅产量突飞猛进,2006年产量287吨,2007年1156吨,2008年达到4300吨,2009年达到20230吨。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在短短的5年内,从打破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到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完成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要做而一直都未实现的事情,使我国成为世界多晶硅生产大国之一。

     国内市场仍供不应求

    ·各大厂加速扩产,多晶硅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格局

    ·应防止多晶硅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

    2009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达到84500吨,较2008年增长47.2%。其中,美国黑姆洛克公司以27500吨产量位列世界首位;瓦克化学电子公司位列世界次席,产量为16000吨。排名全球前五名的公司2009年产量合计达到71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8%。目前,各大厂仍在加速扩产,根据其对外报道的扩产计划,2010年,多晶硅总产量达到114300吨,2011年将达到149400吨。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