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业“重整轻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我国企业长期形成的经营观念有关。与整车相比,零部件投入周期更长、资金门槛更高、经营风险更大。我国一些整车企业自我意识强烈,不是按照自己的生产批量,合理配置配套零部件厂家。其做法是,为了控制价格和规避供货风险,多家布点,货比三家;不考虑零部件企业在研发及工装磨具上的投资成本的回收,而让零部件企业独自承担因车型停产或换型带来的投资损失;单方压低零部件采购价格,迫使零部件供应商经常在价格和质量之间进行抉择。不少零部件企业反映,有些大型整车企业把零部件采购价格压得特别低,致使零部件的销售利润空间非常小,但是因为这些大企业汽车产量比较大,零部件企业又不舍得丢弃订单,只好隐忍不发。
正是这种短视行为导致中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缺乏的困境并没有大的改观。据统计,在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已高达90%,而绝大部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却集中在技术含量少、利润水平低的低端领域,价格几乎成为中国企业唯一的竞争手段。
长期“重整轻零”的惯性造成了我国零部件羸弱不强的状态,而在新能源形势下零部件如何在快速成长的道路上克服“关键技术卡壳”和“整零不协调”这些“小小”的忧伤将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企业需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自身地位,以非原配套供应商的角色去争取市场份额,而不是等、靠、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这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强不息”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