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的治国方针,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000年,科学化的仪器设备,为高等学校建设三大支柱提出了挑战和发展机遇,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全方位型人才,这就要求对设备管理的陈旧模式进行改革,由封闭式向半开放、全开放的模式发展,提倡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那么对于设备管理模式的软件机制,需要全面配合设备更新的硬件配套措施,这样才能使软件管理模式不只是仅在桌面上。本文试图探讨较好的实验仪器管理模式,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技能、素质为目标,兼顾科研。笔者以此类问题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式。
1基本现状分析
教学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反映学校科研水平的硬件标志,有了硬件指标才能有理想的软件管理模式。那么要更好的发挥硬件设备的作用,不能把他们作为摆设,要真正全面应用才是目的,作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高技术设备管理物资部门发挥其协调全校各系部的作用,管好用活仪器设备,有利于教学科研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则是设备管理模式改进的目的。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在学科和专业结构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调整,保留部分中长线专业,如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并从中长线专业中分出矿物教研室、无机材料教研室,与新材料系的化学教研室组成材料工程系,使传统专业有了新的活力,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与专业。面对新的环境,中长线专业的减少,新专业的增加,必须开发现有设备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设备的闲置性,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这些问题就需要学校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因为调整系部专业后,出现各系部小而全实验室,而有些专业设备单一,开设实验有困难,有些系部出现设备重复现象。在管理模式方面,实验室归教研室,各自为政,人员、财力、仪器管理分散,互相不便通用,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教学与科研。所以,从教育的高速发展分析,设备管理应该向相对集中的趋势发展,资金投向集中,通用仪器设备相对向某系归类的方式。
全校现有十系两部,二十一个本科专业,五个专科。原设有实验室41个,实验室基本归属教研室,有的系原先成立了中心实验室,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撤消实验中心。据统计分析,在实验教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性,相似性,或者重叠的现象。例如计算机实验教学,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拥有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几乎各系都建有微机室,拥有数量不等,发挥作用有限,仅校中心实验室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其他微机室未统一管理,也未联网,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上机实验各自为政。
在实验样品分析干燥实验中,材料、矿产、水工、基础部矿产所等均配备恒温箱、干燥箱等设备,有所重复。对于作金相分析、煤岩矿物、材料分析等实验,有关系部要分别配置专业金相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等设备,分散性较大,属重复性设置,且实验室及附属设备相应要求高,投入较大。例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矿产勘查、材料工程等专业,在实验课程设置中,除个别实验外,各专业基本开设显微分析、显微摄影、显微组分观察、反射率扫描、光洁度测试等类似实验项目。这样在人才、财力等方面相对有一定的浪费与不足,限制了实验室的开发利用,自身发展,削弱了实验技术科研能力,同样不利于教学。
2改革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国家教委及省教委有关实验室设置管理提出要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管理,走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管理方式。当然任何院校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也不可能一刀切,搞统一的模式,加之教育形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下,起了根本性变化,要发展经济,必须以教育为本,才是振兴国家的基础。那么实验室的管理方式,高素质的技术人材,高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且与之普通设备的配合辅助,开放式实验室,有可能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迈出更大的一步。
我校现有仪器设备总(台)件,800元以上3330台(件),价值1817.97万元;800元以下设备4853台(件),价值166.87万元;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五万元以上37台(件),价值550.64万元。实验室41个,实验课程门数91,实验个数538个,可开出实验个数493个,实验平均开出率约92,其中基础课实验开出率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80以上。
从以上实验设备及实验数据分析,为中等院校规模。设备管理相对分散,有些系部设备过于集中,有重复性,相关系部开设实验有困难。为此学院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及基础课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要求,在各系部的支持下,首先调整了实验室管理体制,由原来的41个实验室,调整为19个实验室和3个实验中心,改三级管理为院系两级管理。如材料工程系,原设天平分析室,高温电炉室,低温干室,化学分析室等,调整为化学仪器分析室,材料分析室,板材实验室,由4个精简为3个,便于相关人员操作;再者,由于扩招,招生人数增加,院里实验室机构的调整,也作了相应改革。原有精密仪器室、MPV3室、偏光实验室、岩石实验室、普水实验室、水动力学实验室等部门,比较复杂,多头管理,经与教务实验管理部门商讨,调整为水文工程实验室、仪器分析室、显微光学室、综合实验室,人员相对减少,相关设备适当集中化管理,以适应扩招后学生实验。如材料系开设矿物、晶体光学实验、镜下观察物质光学特性,均可以在显微光学实验室作实验,对学生教师科研人员都非常方便,特别是学生反映良好。
实验室在改革管理的形势下,改革优化管理模式,使得实验室组合优化,缩小为19个实验室,并设备管理3个实验中心,体现现代实验教学的趋势,设备管理集中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学生实验更加方便,特别是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做综合性实验,对不同实验可在同一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数据的提取精确度提高。在科研方面,更显示设备中心管理模式的优越性,由于科研往往需要连续性,有时昼夜不停,这些问题都已不是问题,而且调动了广大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实验与教学相结合,有时还可吸收学生参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
改革的体会,管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似、类似实验室相对集中化,不宜集中的实验室分散化,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精密仪器专门化管理与使用,为不定期重点检查对象之一,如仪器稳定性,使用效率等。普通仪器常规化管理,可多人管理或兼管,对这类通用化设备,重点用于学生的实验,强调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定人、定设备、定时数,使用前后登记检查,实行责任制。总的使用原则是损坏设备,根据轻重进行赔偿。以上这些管理措施,立足于实验室的建设和设备管理,强调设备管理集约化模式,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与配置,科学管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产生较好的投资效益,使得教学、科研、实验、投资效益四不误,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