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最新进展
2.1 烧结混料的配料、混料制粒技术
高质量烧结矿的生产依赖于原料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烧结混合料中的石灰石含量(SiO2、MgO、Al2O3)、水分及CaO/SiO2比。考虑到要获得目标烧结强度、还原性及气孔率,添加料最大粒度应当不超过2mm。
为配料,安装了专门设计的原料仓,特殊的料仓构造可防止原料在料仓内出现“桥跨”现象,从而降低上下料过程中大小颗粒的偏析。
重量定量给料机从不同的料仓中出料,过程采用“实时定量系统”控制,期望混料成分满足整个过程预定的配料比率。通常情况下,带式运输机将原料运至混料制粒系统。
2.2 烧结煤准备系统
烧结煤准备系统使用辊式破碎机和/或棒磨机及筛子,该系统确保了破碎固体燃料的颗粒粒度。
满足粒度要求的破碎后固体燃料具有如下优点:
☆ 降低能耗;
☆ 均匀而高质量的烧结矿;
☆ 减少废气排放。
2.3 混料制粒系统
混料制粒系统(IMGS)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烧结原料准备系统的低成本系统,特别是当原料中超细物料含量高,且水分波动大必须要经过处理时,使用IMGS带来的优势更加明显。此外,还可对标准粒度分布的原料进行处理。
IMGS系统同时拥有专门设计的垂直或水平布置的混料机(高速搅拌混料机)与一个安装在混料机后面的水平式整粒机。特定情况下,根据原料及运行参数的不同,可仅安装单个混料机或是整粒机。
采用该系统后可对100%的烧结原料进行处理。烧结过程的优化,实现了烧结配料中铁矿石、辅助添加剂及燃烧的均匀分布。采用传统的混料筒,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烧结配料的均匀性。
搅拌式混料机与传统混料筒相比,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 搅拌式混料机利用强力搅拌部件,将高速动能直接作用到要混合的原料上,实现了烧结配料中所有原料的均匀分布,使铁矿石与助熔剂紧密接触;
☆ 传统混料筒仅使用重力进行原料的分布与混合,因此混合效率大大受限; ☆ 采用搅拌式混料机,最终的配料均匀性大大提高;
采用混料制粒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优点:
☆ 缩小使用空间;
☆ 无需进行预混合(混料场);
☆ 实现高的、均匀透气性的完全均匀的烧结配料;
☆ 甚至在烧结高比例超细粒度的矿石与添加剂时也能实现高效生产;
☆ 即使采用高比例的铁矿石精矿,也能保持高的生产率;
☆ 经济地重复利用返回料如高炉炉尘、矿泥、轧钢铁皮及其它;
☆ 高的、稳定的烧结质量,保证高炉的高效运行;
☆ 当烧结机料层厚时,降低电耗;
☆ 由于采用最佳的燃料分布,实现更低的固体燃料消耗;
☆ 改善高炉的运行效果。
表1给出奥地利奥钢联多纳维茨钢公司在用单个水平式混料机替换现有的混合式混料与再压筒前后烧结效果的比较。
表1 多纳维茨钢公司使用IMGS前后的对比
———————————————————————————————
烧结厂运行数据 使用IMGS前 使用IMGS后 ———————————————————————————————
抽风面积,m2 120 120 料层高度,mm 600 600 抽力,mbar 140 140 生产率,t/m2.d 33 (约4000t烧结矿/d) 35 (约4200t烧结矿/d) ———————————————————————————————
2.4 烧结配料给料到烧结机
现代化烧结机中料层厚度高达800mm,因此,配料上料系统最关键。控制烧结配料上料到烧结机的这一过程可带来如下好处:
☆ 配料层高的、均匀的透气性,实现以低电耗生产高质量烧结矿;
☆ 控制上料过程中烧结配料偏析布置,确保烧结机台车从顶到底部配料粒度的合理分布;
☆ 降低烧结机台车从顶部到底部燃料浓度,从而优化烧结系统终点温度。
烧结机上料系统由一个铺底料上料系统与一个混合料布料系统组成,为了实现烧结机内物料粒度与烧结煤含量的均匀偏析布置,以及维持高的透气性,开发出了奥钢联双层布料系统。
2.5 双层布料系统
开发的双层布料系统首先通过一个专门的上料漏斗系统将粗块料作为底料铺在烧结机台车上,随后采用辊式布料系统将小块料布在上层。烧结配料中的细粒焦炭布在上层。
采用双层布料系统可实现如下优势:
☆ 提高烧结厂生产率,料层厚度可达800mm;
☆ 降低单位固体燃料消耗;
☆ 降低单位电力消耗,估计在2%。
双层布料系统进一步增加了混料制粒系统的优势。为了保护周围区域免遭粉尘干扰,铺底料上料系统采用封闭设计,并与烧结厂除尘系统相连。
2.6 炉篦-边翼台车结构
现代化的烧结机要求台车结构设计成能最大程度降低系统漏风量,因此边缘必须配备密封罩以保证沿栏板的烧结矿质量良好。
最新的烧结机台车结构设计采用新开发的炉篦条-边翼台车,这是新建烧结厂及提高现役烧结厂产能的经济上高度可行的应用方案。
台车车体组成风箱的上端延伸部分,保证抽吸面积非常经济的尺寸规模及布置,此外,在抽吸面与台车栏板之间安装宽度最大300mm的不透气的边缘密封罩,该密封罩可以降低栏板与烧结块之间由于烧结矿收缩形成的缝隙而产生的漏风。台车车体一体化设计,制造成本低。
(来源:制钢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