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墨铸铁皮下气孔缺陷的成因及控制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14520
核心提示:皮下气孔是球墨铸铁最常见的缺陷之一。皮下气孔出现在铸件表面下1-2mm处,直径为1-3mm。有些气孔位置较浅,

皮下气孔是球墨铸铁最常见的缺陷之一。皮下气孔出现在铸件表面下1-2mm处,直径为1-3mm。有些气孔位置较浅,铸件落砂清理后即能发现,有的则在表皮以下,清理后不会暴露出来,要在机械加工后才能被发现。其成因为:

1、硫含量

当硫含量超过0.094%就会出现皮下气孔,含硫量越高,皮下气孔越严重。

2、镁含量

镁含量过高将会加剧铁液的吸氢倾向。铁液中残余镁量大于0.05%便易出现皮下气孔。

3、稀土含量

稀土含量太高,会增加铁液中氧化物的含量,使气泡外来核心增加,皮下气孔增加。残余稀土含量应控制在0.043%。

4、铝含量

铁液中的铝是铸件产生氢气孔德主要原因。当湿型铸造球墨铸铁的残留铝量为0.03%-0.05%,将产生皮下气孔。

5、铸件壁厚

薄壁件和厚大件不易产生皮下气孔。

6、型砂含水量

随着型砂水分的提高,球墨铸铁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增大,当型砂水分控制在4.8%下时,皮下气孔率接近于零。

7、此外,还与型砂的紧实度、浇注温度等有关。

为此控制措施为:

1、减少硫化镁夹杂

采用低硫生铁或在球化处理时适当加入小苏打进行脱硫。球化处理后,要多次扒渣和静止片刻,使MgS渣上浮。

2、控制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薄壁件不得小于1320℃;中等壁厚铸件不得小于1300℃;导盘类厚壁件不得小于1280℃。

3、控制型砂水分

导盘这类大型铸件,采用干型铸造,通常要求砂型必须烘干,造型时摆放一些草绳以增加砂型的透气性并使型壁所产生的气体顺利排出型外。

4、铸型、铁液分离

在湿型型砂中加入煤粉或在砂型表面喷涂一层稀润滑油、石墨涂料;在砂型表面喷涂一些含有Fe2O3细粉的煤油悬浊液形成玻璃状物质,将铸型、铁液分离。

(紫焰)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