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企业转型

   2020-09-01 互联网中国铸造网9750
核心提示: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老企业,前身为1934年建设的西北炼钢厂,全国解放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

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老企业,前身为1934年建设的西北炼钢厂,全国解放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老大难”。

改革开放以后,太钢从改革体制、转换机制着手,使老企业焕发了青春,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太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太钢连续4年站上营业收入千亿元台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跃升,利润增幅、吨钢收入和吨钢利润居行业前列。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的调研显示,这一业绩的背后,是太钢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企业转型的战略实践。

向创新驱动企业转型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太钢紧紧抓住技术创新不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创新环境

太钢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理念,持续实施“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战略”,打通科技人员成长通道,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

太钢实施SBU(战略业务单元)、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付酬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激发了强大的创新活力。

2001年以来,太钢研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5%左右。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和16个科研实验室、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4个政府创新平台。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二,居行业第一。太钢已经形成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700多项,其中近百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着力高端产品研发

太钢认为,面对钢铁业进入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的微利时代的新形势,要突破重围,闯出一条新路,关键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品种结构,让更多独有的领先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在实现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太钢围绕国家重点工程、新兴行业发展和高端客户需求,强化品种开发,形成了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系列钢材在内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目前,太钢高效节能型产品占到全公司钢材总产量的70%以上,创造的效益占到85%以上,20多个钢材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0多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

在不锈钢方面,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应用于核电设备、热交换器管板、焦化项目、常减压蒸馏塔、甲醇反应器、不锈钢焊管、镍矿储罐项目等;自主开发成功化学品船用不锈钢板,目前国产的56艘不锈钢化学品船全部使用太钢不锈钢;成功开发出CR1000核岛主设备堆内构件用不锈钢厚板,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同时,自主开发的铁路货车用不锈钢板用于大秦铁路货车,与碳钢车相比,在减轻车体重量、延长车皮寿命、提高载重能力、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成功开发铁路客车用钢,广泛用于北京地铁线客车车体制造,使我国城市轨道客车车体制造材料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除不锈钢外,太钢加快开发高强度、高韧性系列钢铁材料。如成功开发百万千瓦机组用厚涂层高牌号冷轧电工钢,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用钢,汽车、工程机械、核电、压力容器等系列高强韧钢铁材料。

延伸产业链条

钢铁行业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产业链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太钢加快建设资源保障基地和钢材延伸加工基地,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

在上游领域,太钢加紧建设储量12亿吨的吕梁袁家村铁矿项目,力争明年建成年产铁矿石2200万吨、铁精矿750万吨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矿山;出资收购土耳其铬矿资源,成为中国在土耳其单笔投资最大的项目;与中国有色集团共同投资开发缅甸达贡山镍资源,持续提升金属海外资源掌控能力。太钢还致力于推动煤钢战略联盟,实现钢铁企业与煤炭企业的互利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太钢重要战略资源的自给率将达到50%以上。

在下游领域,太钢在利用不锈钢工业园区继续做好不锈钢延伸加工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加快实施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强度精密带钢项目,这两项产品已投放高端市场。同时,他们与天津天管元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天津太钢天管不锈钢有限公司,一期设计能力为16万吨,二期投产后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吨。此外,太钢投资3亿元与天津钢管集团合资建设的焊管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十二五”期间,太钢计划使不锈钢深加工能力提升到8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目前,太钢已与江苏、山东、广东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注册成立合资公司,总投资43亿元,分别建设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钢材物流中心和高档不锈钢制品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不锈钢深加工能力和配送能力。

向绿色低碳企业转型

钢铁行业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太钢地处省会城市,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快向绿色低碳企业转型,走出一条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

太钢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1124”绿色发展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企业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四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化处理、绿化美化),从而走出一条内陆型钢厂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太钢淘汰落后炼焦能力130万吨、烧结能力500万吨、炼铁能力60万吨、炼钢能力100万吨。为提高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引领力,太钢还投资82亿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施了8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形成了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增加产值24亿元,增加效益9亿元。

太钢积极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将绿色发展指标逐级分解落实,纳入对各单位、各岗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与全工序、全员经济利益挂钩。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太钢绿色发展硕果累累:

在固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采用富氧竖炉新技术实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项目,每年处理含铁尘泥45万吨、回收金属32万吨;建成不锈钢渣处理线和普通钢渣处理线、年产30万立方米的粉煤灰混凝土砌块和2亿块蒸压粉煤灰标砖生产线,以及100万吨高炉渣超细粉生产线,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100%循环利用,年增加产值14.3亿元,增加效益2.6亿元。

在液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采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建成膜法水处理、焦炉废水处理、中水深度处理工程,对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2010年,太钢吨钢新水消耗下降到1.9吨,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到0.03千克;建成了废酸再生工程,实现了盐酸、硝酸、氢氟酸的再生利用,年增加产值2.8亿元,增加效益1.1亿元。

在气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建成了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焦炉干熄焦发电、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制酸、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饱和蒸汽发电等项目。2010年,太钢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0.8千克;二次能源年回收230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48%;余热余压年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28%;每年增加产值7亿元,增加效益5.4亿元。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太钢的各项节能环保指标在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十一五”其间,太钢的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21.2%,吨钢耗新水下降了73.4%,吨钢化学需氧量(COD)下降了92.6%,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94.3%,吨钢烟粉尘排放下降了75.6%。

太钢在打造企业内部三个循环产业链的同时,不断拓展企业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化处理、先进循环技术输出、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功能,加快推进由企业自身的小循环向城市的大循环转变。

在能源转换方面,太钢回收生产余热,为太原市城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热源,可取代该区域所有燃煤小锅炉,每年减排二氧化硫7000吨以上;将回收的煤气并入城市管网,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气紧张状况。

在城市废弃物处理方面,太钢率先对太原城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日处理量达5.5万吨,年减少城市COD排放2000多吨;积极开展城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业务已初具规模,对城市生活垃圾及废旧轮胎、塑料、电池等的综合利用也在逐步实施。

在绿化美化方面,太钢搬走渣山,采取“拆旧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在企业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

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型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太钢坚持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太钢高度重视生产自动化和流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在完成每一条生产线的同时,配套完成工艺装备和流程控制的自动化。各工序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既提高了太钢工艺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也为信息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太钢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已基本覆盖了钢铁生产的全部流程。

太钢以快速响应市场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发展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为追求,通过资源整合、集中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销产一体、管控衔接、三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同步”的目标。

太钢坚持集中一贯、一体化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在信息化过程中全面推进流程优化,实现生产计划一体化和集中采购,在组织机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了企业管理改革。同时,依托信息化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改进,实现精益化生产,迅速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实际统计,太钢信息化建设实现的管理效果:销售订单交货周期(热卷)由21天减少到18天;热轧普卷制造周期由10天减少到8.5天;不锈冷板制造周期由27天减少到23天;质量追溯速度由1天以上缩短到单个批次几十秒,全过程3小时之内;采购计划传递时间由一周缩短到2天;财务月结7天、年结20天全部缩短至1.5天。

2011年,太钢明确提出并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即在规模发展上,推进由新建项目为主向新建项目与并购重组相结合的转变;在产品发展上,推进由常规产品和同质化产品向特色产品和高端产品的转变;在业务发展上,推进由钢铁产品制造为主向依托钢铁主业拓展新领域与相关多元经营的转变。

2011年,太钢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今日钢铁价格行情,中国钢铁价格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营业执照  |  粤ICP备18059797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