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波动频率加快,一共出现大小6波行情,明显多于往年,并且在3波上行过程中,各品种涨幅均极为有限,多不超过400元/吨,长时间窄幅波动运行态势令商家操作难度加大。然而钢市进入9月后出现的快速下跌行情则超出市场预测,各品种在两个月内累计跌幅普遍超过500元/吨,个别品种接近千元。 “今年钢市在前8个月波动特别窄,涨跌两难;进入9月中旬后,市场快速下跌,超出预期。与往年相比,是极其反常的一年,确实加大了市场操作难度。”中国联合钢铁网钢材事业部总编胡艳萍在第九届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指出。 往年,板材多强于长材,但今年相反,长材产量增速快于板材。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的数据统计,1~10月长材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6%,同期管材产量同比增速高达20%,其中焊接钢管更是高达28%,无论以螺纹为代表的长材,还是焊接钢管,产量增速均超过钢材总量增速。相比之下,以热轧、冷轧为代表的板带材产量增速仅为10%,低于2010年全年19%的同比增速。 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长材产量增速明显,与今年建筑行业表现强劲密不可分。相反,因汽车等制造业表现平平,板材表现相对较弱,其中热轧在很长一段时间售价不及二级螺纹,附加值较高的冷系即冷轧、镀锌和无取向硅钢,几乎全年下跌,其中硅钢累计跌幅达35%。针对这一反常现象,胡艳萍一针见血地指出,“供需失衡是问题的根源。” 由于下游行业强弱不同以及自身供应态势不一,各钢材品种表现有所不同。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以及千万套保障房建设,以螺纹为代表的建筑类钢材总体强于以热卷为代表的板材,且在4~8月期间表现最为明显,期间重点城市二级螺纹日均价格明显高于5.5mm普碳热卷。 板材下游则明显偏弱,制造业PMI低于往年,汽车产销增速不足5%,造船新接订单同比大幅下降,资金和订单是制约工业发展核心因素。 相关报道 钢铁业面临“寒冬”考验 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中国联合钢铁网主办、联合金属网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协办的“2011(第九届)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将加快,将对钢铁产品的供需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2020年,中国钢铁峰值为7.7万~8.2万吨,如果2015年达到这个峰值,那么钢铁的年增速是3%~6%。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认为,钢铁年增速减缓主要原因在于“十二五”期间,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中,钢铁行业不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这导致钢铁在“十二五”期间数量仍然会增长,但增长的动力不足。 此外,“十二五”期间国内钢消费需求还呈现不确定性的特征。李世俊表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是国内钢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原因,则在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任奕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