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1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升至45.2万吨的20个月高位。业内人士指出,也许11月的数据被前月的某些溢出效应夸大了,因为10月有国庆“黄金周”,但铜进口的基本趋势在非常稳固地上行。 同时,今年以来的累计进口量较上年同期的降幅迅速收窄,就可明显地说明这点。2011年1~11月,尽管中国铜进口较上年同期仍减少近10%,但在一两个月前,这一幅度还一直徘徊于20%以上。 中国加快铜进口步伐的同时,精炼铜进口的比例也在提高。该比例在10月达到77%,若11月的比例亦大致相当的话,则意味着该月精炼铜进口量为32.7万吨,为2010年3月以来最高的月度进口。 多重因素导致进口量大增 11月,我国未锻造铜及铜材再创年内新高,达到45.2万吨,环比大涨17.9%。据测算,当月进口精炼铜预计达到34万吨左右,也创年内新高。11月废铜进口43万吨,高于上月的38万吨。东方证券分析师杨宝峰指出,自6月份开始,我国铜进口一改上半年低迷局面,逐月提高。11月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较上半年平均水平28.36万吨提高59.4%,也较2010年平均水平35.77万吨提高26.4%。 杨宝峰认为,进口数据大增表明中国吸货意愿强,这主要是进口窗口打开所致。统计显示,11月我国铜进口贸易条件较10月有所好转。11月份,我国精炼铜现货进口内外价差为-123元/吨,较10月份-1156元/吨有所好转。 实际上,自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进口精铜及未锻造铜材增速明显加快。究其原因,光大期货分析师许勇其认为,主要包括几点:一是进口从6月开始,出现连续3个月左右的进口盈利刺激;二是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一度升值加快;三是国内下半年冶炼产能扩大,增加了未锻造铜材的需求;四是国内近3个月产量下降,进口精铜弥补供应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临近也对进口量有促进作用。春节期间工作时间短,且运输存在一定困难,通常贸易商会在节前两个月内集中进口批次,对11月的铜进口量大增也做出一定贡献。 中国铜升水处于高位 目前看来,进口铜在通过中国海关后,似乎还一路穿越了上海保税仓库,直达中国境内。据统计,目前保税仓库的铜库存估计约为26万~27万吨,已较上月中减少了约5万吨。尽管这一库存仍略高于“正常”水平,但已远低于今年头几个月的高位。此外,中国大陆对保税仓库中的铜需求依然坚挺,目前这些铜较LME现货的升水仍达到每吨约130~150美元。 杨宝峰指出,当前我国精炼铜进口到岸升水维持130美元/吨以上。11月份,我国精炼铜进口到岸升水高达130~150美元/吨,仍处于今年高位。11月底一度维持140美元/吨以上,目前大约在130美元/吨。 目前,LME铜现货依然是贴水格局,-25美元/吨左右。11月份,现货贴水从-15美元/吨左右下降到-25美元/吨。10月底以来,伴随着欧债危机继续升级,以及全球PMI指数下行,铜价重回弱势,现货重回贴水-25美元/吨左右局面。 虽然近期铜价下跌,但中国地区的铜到岸升水持续维持年内高位,一方面显示铜高供应集中度对价格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显示中国地区铜消费形势依然良好。 中国铜的升水还远高于全球任何其他地区,这就是为何有铜继续从美国等国家流入中国,而美国以往并非中国铜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铜流”流入中国市场 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一点是,进口的铜不再像2009年底和2010年初那样只是堆在保税仓库里。那些已通关,并被计入“进口数据”的保税仓库铜,尚未缴纳中国17%的增值税,一旦国际市场发现其价值,就能够掉转方向,重新流出中国。 这在今年上半年就曾出现过,当时有14.4万吨铜被再度出口,将中国的净进口量打压至非常低的水准,并造成LME库存上升。实际上,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 中国的进口意愿重燃,正在吸收亚洲各地的LME仓库库存。新加坡、韩国的三座仓库,以及马来西亚两座仓库在仅仅两个月内就出现了库存大幅减少。 截至9月末,上述六地的总库存为16万吨,目前仅为55350吨。此外,有19300吨是以注销仓单的形式存在,表明这些货物即将离开仓库。库存从亚洲仓库流出,使得LME总库存持续减少。当前持续的买兴甚至还将过剩的交易所库存转移走,正如前面所说铜从美国流向中国那样。 不确定中国这样的进口水平能维持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价格走势,因为从历史经验看,往往是在价格较低时买入,而在价格较高时消耗库存。 但即便在下一批进口数据出炉前,本地升水情况和保税仓库的库存水准也值得重点关注。如果保税库存开始增加,则预示着中国大陆对铜的胃纳已暂时得到了满足,也许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铜流”流向不明确 当然,不能只因为铜正在流入中国大陆,就肯定意味着是满足即时需求,这些铜还可能用于重建前几个月被大量消耗的库存。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交易所库存维持相对低位。其中,国内上海交易所铜库存7.27万吨,处于2010年来相对低位。当前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合计53.77万吨,较10月底下降4.9万吨,维持一年多来低位,相当于当前全球消费量,不到两周的库存量(库需比为10天)。 诚然,中国自身的铜产量在不断下滑。11月精炼铜产量较前月减少了4.5%。虽然不同月份的工作日天数差异可能导致趋势被夸大,但按年比较一下,全国铜产量在8月达到610万吨的高位后就持续下滑,11月已降至545万吨。 废铜供应被普遍视为造成这一跌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中国海关针对废旧金属进口误报采取了定期整治行动。 废铜供应减少既会减少中国的铜产量,又会增加精炼铜消费,因铜加工商重新调整原料投入比例。从理论上讲,这意味着精炼铜进口需求会上升。但要说“真实”需求是推动过去三个月精炼铜进口大增的惟一因素,也有点过头。 在整体工业生产不断放缓的背景下,铜加工需求似乎也不太可能加速,更不用说达到使9~11月的精炼铜进口比前三个月增加30万吨的程度了。 废铜短缺也许是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11月废铜进口量为43万吨,从10月37.7万吨的低位反弹,且高于41万吨的三个月均值,意味着如果中国存在废铜供应紧张,内部流动的影响肯定和进口一样大。 因此,虽然人们很容易认为11月的初步进口数据证实,中国工业的韧性要高于其他地区,但这些数据也表明,中国9~10月国际铜价大跌之际补充库存,也是原因之一。 相关观点 “铜流”与“融资铜”有关? 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中国铜进口量却出现大幅增加,这不由令人深思,究竟是受到进口盈利的刺激,还是正常的季节性因素,抑或背后另有隐情?而备受关注的“融资铜”现象是否风云再起?对此,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永安期货分析师朱世伟表示,国内“融资铜”业务一直都存在,这次铜进口的增长应该与融资有关。 他分析称,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不好,实体消费并不是那么旺盛,铜要么流入融资,要么成商业库存积压。而且从下游来看,开工率季节性下移,产成品库存上升,现货升贴水走软,下游按需购货,消费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此次进口大增更多是贸易操作,且很可能流行融资业务,而非实体消费增加所致。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进口量的增加与“融资铜”关系不大。上海中期分析师方俊锋表示,“融资铜”现象一直有,但是11月份进口量大增不一定有关,主要是在进口盈利的情况下,加大了进口量。 光大期货分析师许勇其也认为,“融资铜”一直都存在,但这次进口量的增加,与“融资铜”没有多大关系,属于进口的正常季节性因素。 结合当前微妙的宏观形势,专家普遍认为,后市铜价仍将延续震荡行情。 目前,铜市受全球制造业下滑、需求放缓拖累,供应缺口有所缩窄。而宏观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欧债问题始终得不到令市场满意的解决方案,中国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微调。中国铜的需求虽然向好,但由于宏观利空因素交织,冲淡了中国需求的利好影响。 许勇其认为,年底之前,国际铜市受到基金结算、资金赎回等清算风险的影响,市场交易清淡,铜价将维持窄幅走势。方俊锋也表示,目前,全球铜价依然维持震荡行情,走势可能略微偏强,但整体出现大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年后的铜市看法乐观。进入新年,新的基金将重新配置商品比例,受到资金再分配、国内终端消费备货等利好因素影响,铜市或将迎来一波上涨行情。 (叶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