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中石化胜利油田石化总厂始终坚持“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绿色生产理念,多管齐下,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变废为宝,实现了“油不落地,气不上天”的环境整治目标,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双丰收。 变废为宝 在中石化胜利油田石化总厂污水处理场,每天近4000吨的工业废水通过污水回用处理装置变成“清泉”,每年回收工业废水100多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7%。 2011年以来,随着该厂污水水质复杂多变,来水增加,装置运行后期出现了较多的故障,导致产水量减少、水质下降。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对该装置双膜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污水回用装置每天可回收污水近1000吨,并且水质接近纯净水,有效降低总厂炼油水的单耗。 供排水车间提供的循环水主要用于全厂生产装置换热器换热、机泵设备冷却等,一直以黄河水作为新鲜水补水。该水为高硬度、高结垢型水质,处理难度大、成本高。2010年11月技改技措实施后,循环水水质明显改善,钙硬指标降到每升826毫克,氯离子等指标合格率由63%提升至100%,大大降低了循环水对装置换热器腐蚀,同时日节水420余吨,约占循环水补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累计节水3万多吨。 通过一系列节水减排措施,全厂炼油生产新鲜水单耗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7%以上,确保了水资源高效利用。 “包袱”变“财富” 石化总厂作为小型炼化企业,面对成本不断增加、缺少规模效益的现状,通过走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低碳”生产经营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综合能耗达到81千克标油/吨,创最好成绩。该厂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物,由“包袱”变成了企业发展的“财富”,已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良性互动。 在“油”上想办法。“现在我们的加热炉已经不烧燃料油了,取而代之的是装置产生的瓦斯气,每月可节省燃料油1000多吨。”一说起“瓦斯代油”这项“一箭双雕”的做法,该厂焦化车间主任师张海莹就神采飞扬。原来火炬烧掉的瓦斯气被用来替代燃料油,每年节省燃料油10960多吨。 在“水”上做文章。为了更合理地回收利用再生水源,他们开发出一种特性陶瓷膜管对凝结水进行除油除铁。经装置处理后出来的凝结水直接可以作为锅炉补水。2011年以来,该装置已处理凝结水15万吨。 在“汽”上下工夫。焦化车间重油管线较多,伴热线较多的实际,岗位职工群策群力进行“降低装置伴热蒸汽用量”的攻关,成果实施后,每年可节约蒸汽2万吨。该厂动力车间充分利用加制氢装置提供的0.4MPa蒸汽,把蒸汽引入两座生水池,用做加热的热源,每小时可节省蒸汽近2吨。 多管齐下 几年来,石化总厂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对装置区、贮存区涉及汽油、柴油、液化气、瓦斯气的100多处采样点,安装了密闭采样器;对全厂含油污水进行密闭输送,完成了800多个下水井密封处理;对排污(吹扫)阀加装“丝堵”,杜绝现场泄漏。投资3500多万元,重点对异味污染较集中的排放源进行了治理。 该厂还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上下工夫,推进节水减排,先后完成了酸水净化水回注、达标污水深度处理、冷凝水回收等10多个节水减排技改项目,每年减少废水排放40万吨以上。在废气治理上,他们采用尾气加氢技术,对硫磺尾气进行脱硫处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使硫回收率提高到99.8%以上;建设气柜回收瓦斯气,脱硫后用于锅炉、加热炉的燃料,每年节约燃料油10000吨以上。多年来,石化总厂“三同时”执行率、合格率达100%,“三废”处理率达100%,营造了“绿色炼厂”的生态环境。 (赵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