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啃西瓜皮,剔骨头缝一样,截至11月25日,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配套使用17种科技利器在兴隆台油藏“剔”出超稠油99.85万吨。 曙光采油厂总地质师许国民介绍,曙光油田包括稀油、普通稠油和超稠油三种油品。探明储量8600万吨,已经动用6770万吨的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就像一个“打碎的盘子”,油藏分布不仅散乱,且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难度极大。随着开发进入“深水区”,油井汽窜、出砂、出水、套管损坏、地层能量不足等诸多开发矛盾浮出水面。 对于一个开发了近40年,年产规模依然保持在200万吨的曙光油田而言,兴隆台超稠油产能占到“半壁江山”,极富战略意义的位置,正是这个老油田不敢怠慢兴隆台油藏开发矛盾的主要原因。 辽河油田技术专家,曙光采油厂总工程师张守军形象地说,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兴隆台油藏的“好肉”几近吃光,要将边缘地带的剩余油藏开采出来,一点不比在“骨头缝”里剔肉简单,必须设法解决挡在前面的一个个“拦路虎”。2010年,《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开题立项。经过两年的攻关实验,目前形成了水平井分段注汽、氮气泡沫凝胶调剖、水平井调堵、套损井配套治理等17项配套技术,对于解决兴隆台超稠油油藏暴露出的开发难题效果极其显著。累计实施配套措施129井次,实现科技增油5.53万吨,区块综合递减率控制在5%以内。 “2002年以来,兴隆台油藏共发生汽窜4164井次,累计影响产量27.9万吨,汽窜发生比例高达72.4%。经过潜心研究,我们目前掌握了多种治理汽窜的配套方法。根据中高轮次油井地层压力下降、产量下降,且井间形成汽窜通道的特点,研制成功了氮气泡沫凝胶调剖助排技术及配套工艺,2012年累计实施151井次,全年累计降低汽窜影响产量1.49万吨。”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丹告诉笔者。 “高温压裂防砂技术是目前治理超稠油油井出砂的最有效办法。”工艺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刘启林介绍。该项技术采用携砂液压开地层,将耐高温高压的树脂砂填入压开的裂缝以及井筒附近亏空地带,树脂砂固化后,导流层独自成为一体,通过调节树脂砂粒度匹配关系,调整导流层的渗透率,起到既防砂又增产的效果。该项技术对套管具有保护作用。今年1~11月,现场实施高温压裂防砂技术17口井,措施有效率100%,阶段措施增油3579吨。 “目前解决兴隆台油井出水问题技术已经成熟。”曙光采油厂副总工程师郎宝山介绍,目前有可掺洗式机械堵水工艺、套变井机械堵水工艺、水平井机械堵水工艺及常规机械堵水工艺等四种治理兴隆台油井出水办法。除此之外,将机械堵水与化学堵水结合使用,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治理油井出水。今年累计实施各类堵水工艺74井次,增油15571吨,降水58596立方米。” ■相关报道 辽河油田新型调驱技术成低渗油藏“座上宾” 日前,辽河油田强1块实施新型调驱技术的两个井组,注采比由0.5上升至目前的1.0,平均月递减由调驱前的7.76%变为目前的不递减,阶段增产原油1700吨。 今年初,茨榆坨采油厂技术人员针对强1块在油井压裂、水井未压裂情况下注入水与油井压裂裂缝沟通后快速突进、无法有效控制区块含水上升速度等难题,展开“低渗地层延迟交联远端强化调驱技术研究”。目前课题已形成以低分子量聚合物为主,以交联剂、缓凝剂为复合配方的调驱体系,并在强1块见到良好试验效果。 辽河油田研发人员介绍,新型深部调驱体系穿过岩心时“抗剪切”性能好,成胶时间可控,成胶强度可调,现场施工方案科学可行。采用低压力低排量方式注入,单井处理量控制在4500立方米,每日注入量为75立方米时,效果最佳。试验表明,新型调驱技术可以有效封堵油井压裂裂缝,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油井采收率。 科研人员表示,低渗地层延迟交联远端强化新型调驱技术的成功应用,改善了强1块注水开发效果,解决了区块注入水单向突进,产量递减快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