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焦炭、螺纹钢期货之后,铁矿石期货推出已经进入倒计时。 大连商品交易所品种总监陈伟日前向记者表示,今年10月份铁矿石期货已经通过证监会的上市立项,正式推出只是时间问题,而期货定价将在未来铁矿石定价中发挥关键作用。 据了解,获得证监会立项是新品上市的重要环节,此后铁矿石期货将按照其他期货品种的上市惯例,逐一展开各项流程的运作。据透露,主要负责铁矿石期货开发研究的大商所正在征求国内钢铁贸易商和生产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意见,以期尽早形成最终方案。 “晚推不如早推” 2011年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关于铁矿石期货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课题正式启动,迈出了我国铁矿石期货研究的第一步。一年之后,该课题已经顺利验收。 陈伟直言,课题结论表明,未来期货定价将在铁矿石定价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在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铁矿石期货推出的时机,“国外推不如国内推,晚推不如早推”。 “国内拥有推出铁矿石期货的条件和优势,例如具有自己的监管权,规则制定权和交易权,可以规避国内企业参与境外交易的非市场性风险和汇率变动风险。”陈伟说,目前的价格下行期也是企业面临风险较大的时候,正是推出期货的有利时机,更何况,期货品种培育需要时间,应在国外未形成影响之前争取主动。 纵观国际市场,自从长协定价机制土崩瓦解之后,铁矿石价格的指数化和金融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掉期、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日益活跃。2009年,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了铁矿石掉期交易;2011年,印度商品交易所和新交所相继推出了铁矿石期货。其中,印度商品交易所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联合推出的铁矿石期货便是以TSI指数作为结算价格,而新加坡交易所的结算价格是合约月份TSI指数铁矿石参考价格的平均值。 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演变也表明,期货定价是主要发展趋势。 以原油为例,20世纪60年代之前,原油价格实行跨国公司殖民定价体系,后来随着OPEC的成立转向官方定价,1980年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多元定价体系,目前已经进入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定价体系。铜的定价模式之变也经历了从厂家和政府定价到行业协会定价再到期货定价的演变进程。 “除了铁矿石之外,石油、铜、铝、锌等国际大宗商品都是以衍生品交易为定价基础,表现出很强的金融属性。”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衍生品定价是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主要特点,从当前铁矿石的国际贸易及其发展趋势来看,铁矿石金融化趋势也会逐渐凸显。 “从长远来看,长协定价虽然更加适合钢厂和矿山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双方的稳定经营。但是,如果回不到长协定价,期货无疑是顺应市场并有效规避企业风险的较好方式。”陈伟说。 矿山垄断力将稀释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力推铁矿石期货的最大动力在于定价权,进而扭转钢铁行业在铁矿石资源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和消费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螺纹钢、线材等钢材产品期货市场,铁矿石进口量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一半以上,且以现货贸易为主。然而,在铁矿石现货市场,国际三大矿山拥有绝对定价权和话语权,高矿价甚至成为导致当前钢铁行业微利运行的最大“元凶”。 陈伟表示,在期货市场,以国际三大矿山巨头为代表的优势企业的控制力将被进一步稀释,不会出现如铁矿石现货市场那样的绝对垄断格局。“更何况,期货价格已被证明能够反映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且期货交易是真金白银,参与者广泛,流动性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企业有效规避风险。”陈伟补充说。 大商所总经理刘兴强此前曾透露,目前大商所正在研究铁矿石上市的品种标的。由于成分含量不同,铁矿石的品种较多,究竟选哪个品种作为标的需要仔细论证,此外,交割、运输、参与机构等都是正在研究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关于是否允许外资参与铁矿石期货交易,大商所也在加紧研究,初步意向是,首先锁定国内市场,等到铁矿石期货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期货定价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再考虑拓展国外市场。 对于期货交割地点的选择,陈伟表示,将主要围绕连云港、日照、青岛、天津、京唐港、曹妃甸和大连港等环渤海地区,目前正在做进一步分析。 据统计,北方环渤海区域粗钢产量占到全国粗钢总产量的六成,铁矿石产量占到全国的73%,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也占到全国的73%。 |